厨艺交流

中餐菜品有待营养改善

2009/4/27 20:36:15
餐饮企业应从单纯追求口味转变为力求兼顾美味和营养

文/范志红、贾丽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选择外出就餐的比例也大幅提高,餐饮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然而,在欣欣向荣的形势背后,其中食源性慢性疾病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外出就餐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性和幸福感,同时也对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带来一定影响。

餐馆就餐与肥胖和慢性病问题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外出就餐和体重增加有关,西式快餐已被作为增加肥胖等慢性病发生风险的一项重要因素得到广泛研究。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居民的体重和周围街区的餐馆密度有相当大的关联,餐馆密度越大,则该地区的肥胖者就越多。

然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食物并不只是洋快餐。我国2002年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达26.1%。而在餐馆就餐的人,膳食能量摄入显著高于在家吃饭的人;经常或长期在外就餐者,体脂含量比很少在外就餐者明显增加,故而在餐馆就餐成为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之一。

对我国传统中餐进行营养分析发现,中餐馆传统饮食也同样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模式。例如,一份标准涮羊肉套餐(2人份)的内容大致包括肥羊片500克,豆腐100克,水发粉丝100克,蔬菜(以菠菜计)200克,麻酱蘸料300克,芝麻烧饼200克。其中每人所摄入的热量超过1250千卡,大大超过正常晚餐能量(男性约800千卡,女性700千卡);热量中的56%来自于脂肪(理想范围为20%-30%),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仅有29%。这与我国营养学会所推荐的膳食模式差距颇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在就餐者当中,各种慢性病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超重和肥胖率已达近30%,大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6%以上,在美食之外,肥胖者、糖尿病人、高血脂患者、痛风患者等对餐馆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调和众口,就必须考虑这些人的身体状况,而现有的餐饮食物往往对此考虑甚少,不符合这些人的疾病控制要求。

中餐营养优势之现实

与西餐相比,中餐在营养平衡方面本来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中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主食和菜肴可以同时摄入,有利于保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用蛋白质和脂肪作为主要能量,有利于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平衡;二是食物多样化容易保证,在一个莱肴和一份主食中可以纳入多种食物原料;三是原料丰富多样,便于大量摄入蔬菜和粗粮;四是汤水清淡,饮料主要是茶,汤味较为清淡,脂肪含量较低。

然而,在现在的餐馆中就餐,中餐这些优势往往未能表现。首先,流行的就餐程序是先上大量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莱肴,直到酒足菜饱才考虑上主食,结果使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过低,来自于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过高,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其次,餐馆中很少能找到添加粗粮和豆类的主食,除了精白米饭就是添加油、盐、糖分的点心小吃,不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三是菜肴原料一味偏向动物性食品,酸碱平衡严重失调,蔬菜不足,纤维太少。一些菜肴虽然加入生蔬菜相配,但基本上局限于点缀,鱼肉吃完之后蔬菜便被抛弃;另一些蔬菜被大量油脂包裹,失去了本来的营养意义。四是餐前饮料基本上是含糖、含酒精饮料,能量过高;煲汤的脂肪含量往往偏高,盐和味精、鸡精等用量过高,不利于高血压、高血脂和痛风病人。

菜肴烹调75式之忧虑

近年来,很多批评的声音都来自餐馆莱肴的脂肪和热量过高的问题。的确,与家庭相比,餐馆烹调的油脂用量明显过多,过油、淋明油等方式使每个莱品的用油量常常超过50克,而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数量为每日25觅。尽管该莱品并非一个人食用,但在实际点菜中,用餐人数和所点菜肴份数的比值通常不低于1:1,因而,如果不能控制莱肴烹调中的用油量,则一餐中总的油脂摄入量是相当可观的。

莱肴中摄入的油脂,一部分是被菜肴原料吸收入内的脂肪,另一部分则是粘在表面被一同摄入的脂肪。实验证明,如果用50克油烹调一份清炒油麦莱(200克),扣除盘中留下的油脂,实际摄入油脂可达35克;而如果用10克油脂烹调这份菜,实际摄入油脂9克。同样,如果在莱肴表面淋明油,明油的45%以上会和莱肴一起被摄入。勾芡虽然能够帮助菜肴入昧,减少蛋白质的缩水损失,却会增加油脂的摄入量,因为油脂会随着淀粉一起粘附于莱肴表面而被摄入。挂糊也有类似的问题,虽可避免内部炸焦,却会增加成菜中油脂的含量。

同样,过多的盐分也是一大忧患。不仅调味本身较为浓重,所谓的“入味”往往带来过多的盐分,芡汁和蘸料也会带来更多的盐分,而主食品和汤品也会成为盐分的重要来源。

虽然我国烹调方式种类繁多、生熟并举、浓淡兼有,但近年来各地均以味浓油重的莱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的餐饮企业开始鼓励少油少盐的烹调方式,但至今尚未成为主流。

  营养滋补等健康宣称缺乏科学指导

  可以预料,随着各种食源性慢性疾病越来越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层次的提高,消费者在外就餐时,对“营养”“健康”品质的需求也将愈发迫切。这种需求,将逐渐迫使餐饮企业应从单纯追求口味转变为力求兼顾美味和营养。

  然而,与低脂肪低热量方向的健康改善相比,更多的餐馆热衷于向顾客推荐所谓的营养滋补菜肴。这些滋补菜肴或汤品并没有客观的营养成分评价,也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食用指导,只是一味地冠以各种诱人的词汇。

  按照我国法规,一种食品如果宣传保健功效,则必须经过规范的科学实验,经过有关部门审批,而且只能推荐给需要该项功能的消费者。同时,法规严禁任何食品宣传疗效。然而,目前的餐馆几乎是法规的空白,各种食物的功效可以随意宣传,随意夸大,而且不管顾客体质如何,都推荐一样的“滋补莱肴”。

  由于没有客观可信的营养标识和规范的信息发布途径,各种菜品的营养价值如何,适合什么样的人食用,顾客往往只能听服务员和厨师的介绍,其准确性和合适度难以保证。目前,尚没有相关法规能够对这方面的做法进行规范。

  我国餐饮营养与国际潮流的差距

  餐饮行业的发展,除了挖掘改进操作技能、挖掘文化内涵之外,要想提升其营养健康品质,还应借助于科学研究结果和准确的调查数据。然而,在这方面我国的餐饮行业投入严重不足,政府也少有相应的研究课题和资金支持。

  与国际潮流相比,中餐的营养化进程还处在一个非常初始的阶段。2006年《 美国公共健康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国会已经在准备针对餐馆提供营养信息一事制定专门的管理法案。这个可能会被称为食谱教育和标签法案(Menu Education and Labeling Act)中将要求门店数量大于20家的连锁店为顾客提供关键的营养信息。在纽约等州,即将要求门店数量大于10家的连锁店在食谱上标注具体的能量和营养素数值。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将有与立法相呼应的行动,FDA已发起了初步讨论,要求针对餐馆营养信息标注建立全国性标准。

  当然,国外的经验并不能简单地套用到我国的餐饮体系当中,但如何实现中餐莱品的营养化,如伺向顾客提供菜品的营养信息,还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工程。一则因为我国莱式较多,配料和调味品用量又有相当的随意性,给每一份菜谱计算营养素含量,其误差往往较大。二则是因为中餐餐馆用餐时往往为合食,不是每人一份的分餐制,客人在进餐时随意性更大,简单的营养标注未必能解决问题。而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我国居民的营养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能够看懂营养素标注的人比例甚小。相比之下,国外消费者的营养学知识相对较多,对营养学的名词较熟悉,因此国外的营养信息发布方式相对专业化。

  尽管实现目标的困难甚多,但烹饪发展与营养健康的目标结合,这个大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随着一些餐饮企业的实践,以及相关研究力量的增强,中餐营养化的思路将日益明晰,而中餐的营养优势也将得以更好地发挥,树立更健康、更科学的形象。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