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豆豉的功能保健价值

2009/9/2 21:41:46

文/济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张炳文、梁长龙
  
豆豉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传统发酵的大豆食品。豆豉在中医药学上是一味中药,被我国卫生部定为第一批药食兼用品种,如中成药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中均含有豆豉。豆豉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据《中国化学史》解释,“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
豆豉的功能保健价值
  
豆豉性凉、味苦、辛。《本草纲目》:“豆豉有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平喘、驱风散寒、治水土不服、解山岚瘴气等疗效。”并对豆豉与其它药物配伍作用有详尽介绍:“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故能升能散,得葱发汗,得盐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纲目拾遗》:“豆豉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痨、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治伤寒鼻塞。”食用豆豉,可开胃增食,消积化食,驱风散汗。
  
豆豉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性提高
  
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可以抑制小肠中胰蛋白酶的活力,因而会妨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大豆含有5%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素形成细胞膜包围着蛋白质,使蛋白质不易与消化酶接触,消化率较低。整粒大豆食用时,其蛋白质消化率仅为60%。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破坏了胰蛋白酶抑制物,纤维素酶使纤维素水解生成单糖。
  
豆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中的蛋白酶使原料大豆的蛋白质部分水解,故发酵成熟时,可使水溶性氮的含量提高,并使大豆的硬度下降,蛋白酶更容易与蛋白质接触水解,产生一系列的中间产物,如胨、多肽、氨基酸等,这些低分子量的蛋白食入后,可以不再经过消化直接为肠粘膜吸收,这对消化力减退和患有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是十分有利的。
  
类脂物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成脂肪酸,一部分与醇结合形成芳香化合物的酯;淀粉酶水解多糖为单糖,一部分起反应生成醇、酸和酯。
  
豆豉加工处理可提高矿物质的利用率
  
大豆矿物质的含量丰富,但大都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植酸盐是肌醇磷酸酯的钾、钙、镁复盐。大豆中70%至80%的磷不易为人体利用,约有60%的被排出体外;钙与植酸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约有70%至80%不被人体吸收,并残留在粪便中;铁与植酸盐结合形成不溶性铁,使大豆中铁的吸收率仅为7%;植酸还能与锌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而利用率下降。在豆豉加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分泌的活性植酸酶能使植酸水解,生成肌醇和磷酸盐,植酸可减少15%至20%,因而矿物质的可溶性可增加2至3倍,利用率可增加30%至50%。
豆豉虽然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各种营养功能成分的全面,但由于其保存期较短,含盐量较高,口味及食用方法比较单一,携带或食用不方便,营养科普宣传力度太小等一系列原因,使中国豆豉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正在渐渐失宠。尽管豆豉起源于我国,然而我国对豆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使这一传统的营养保健食品重放异彩,是我们食品科技工作者、营养科技工作者与国内外有关企业家的职责所在。

注:本文是济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张炳文、梁长龙撰写的论文,本刊仅节选了部分内容,读者若想对豆豉进行更多的了解,可与本文作者联系。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13号济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
电话:(0531)6711217
邮编:250002
E-mail:zbw5037@sina.com 

【相关链接】

养小录》介绍的制作豆豉的方法
大青豆一斗,浸一宿,煮熟。用面五升,粘到豆上再摊到席上,晾干。用楮叶盖好,发到黄色涨起淘净。苦瓜皮十斤,去掉里面一层白皮,切成丁,盐腌。榨干。洒上盐五斤,或不用。杏仁四两,煮七次,去皮和尖,像京城里的甜杏仁,只泡一次。生姜五斤,割去皮切丝。花椒半斤,去梗。薄荷、香菜、紫苏,三味少加一些,都切碎。陈皮半斤,去白切丝。大茴香、砂仁各二两。白豆蔻一两,或不用。官桂五钱。与瓜豆掺和在一起拌匀,装罐。用好酒好酱油对和,加入约八九分满,包好。几天后打开罐看,如果淡就加酱油,如果咸就加酒,再用泥封好罐口在太阳下晒。夏天制作,秋天就成美味了。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