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浅说佳肴的味

2009/10/6 20:46:3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养眼、宠鼻、适口、福肚的食物称为美味佳肴。俗话说:“无味难下筷,有味方动口。”味是第一位的,佳肴是通过“味”品尝出来的,味美了才称得上佳肴。
  
从古到今,一年365天,不论春夏秋冬,人们可以食到多种多样的食物,品到不同的口味。但我们的祖先最早是过着游猎生活,在食味上最早接触到的是动物之味(当然也有瓜果类)。这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气味,即腥、臊、膻。古人对这三种气味的认识也比较早,如秦朝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中就指出:“水居者腥、肉獲者臊,食草者膻。”这就是说,一些水生动物,如鱼、虾、蚌、螺蛳等,其气味具多为“腥”;而一些食肉动物,如虎、豹、鹰、雕类,其气味多具为“臊”;陆地上一些食草动物,如猪、牛、羊、马等,其气味皆为“膻”,这就形成了动物肉类的“食味三源”。时至今日,用这三味动物肉类烹调出来的菜肴,仍然占据着人们菜食的主体,因而民间就形成了“无鱼肉不成席”的说法。
  
尽管动物之气味有腥、臊、膻,但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又能逐渐将不同气味的动物肉类,制作出符合食品要求的多种多样的口味,因而就出现了美味佳肴。归纳起来说,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讲究五味调和。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地学会了调味,这样就产生了“五味”,即酸、甘、苦、辛、咸,即俗称的酸、甜、苦、辣、咸(东汉经济学家郑玄注)。那么,将这“五味”调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恰到好处”呢?古人在这方面,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叫做“酸而不酷”,即指酸而不能太浓;“甘而不哝”,即指甜而不要过头;“苦而不度”,即苦而不过度;“辛而不烈”,指辛辣而不强烈;“咸而不减”,指咸而不涩嘴,或者叫“淡而不薄”,“淡而不寡味”等。一道菜品,只有达到了标准的口味,才能上得席面供人品尝,这是形成佳肴的第一要素。
  
讲究调料搭配。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人们知道,食物仅有五味还不够,还必须要有其他的物料(俗称佐料)相搭配,这样才能使食物的“味”发挥得更充足些,这样就出现了调料。人们对调料的选择很讲究,正宗的调料可以达到以少胜多,味正口纯的效果,于是一些名牌调料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江苏镇江的香醋、山西清徐的老陈醋、湖南湘潭的龙牌酱油、山东莱芜的片姜、安徽铜陵的白姜、浙江绍兴的黄酒、广西南宁的八角、桂阳招摇山的桂皮、四川的花椒、大连的沙司和吉阳的大蒜以及其他有名的配料等,这些都是制作美味佳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调料,它能和五味相得益彰,使佳肴多彩多味、美轮美奂。
  
讲究火候掌握。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各种食物烹调手法的运用,知道可以通过掌握火候来使食物变得色、香、味、型俱全。火候,即指烹饪火力和时间,具体运用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即“微火”,煨、馏、焖、炖之类宜之;“武火”即“炽火”,煮、蒸、爆、煎之类宜之,烹饪熟食的各种手法,只有通过火候的有效运用,才能达到其具有的特色。概括起来说就是不要违背用火的规律性。古人在这方面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叫做烹调食物:“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以上三个必备的“硬件”,加上好的原料,各种烹调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饮食极品——美味佳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美味佳肴文化必将会更加发扬光大,成为世界食林中亮丽的标识。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