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识别致命织纹螺其实很简单

2012/7/22 14:49:10
今天,卫生部发布通知,让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吃织纹螺,因为织纹螺有类似于海豚毒素的病毒,中毒后暂时还没有解药,最近就有人因为吃了织纹螺而中毒死亡的。但是织纹螺种类太多,怎么识别呢?下面介绍如何辨别织纹螺,同时中国吃网提醒大家,为了安全,所有的织纹螺都不要吃了。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织纹螺本身并无毒,其致命毒性是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使织纹螺体内产生一种名为“石房哈毒素”的有毒物质,5-9月份为毒性高发期。

  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共报道织纹螺中毒事件55起,中毒人数433人,其中48人死亡。

  如何识别致命织纹螺

  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平时购买或食用螺蛳时,一定要注意辨别。织纹螺种类繁多不易辨别,若自己不懂得辨别,建议不要购买食用螺类产品,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须立即到医院就诊。目前织纹螺体内的毒素,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6eat.com

  织纹螺在厦门地区俗称“加锥螺”,它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专家解读如何识别致命织纹螺

  尾部尖细

  表面图案像织布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商家销售的螺类产品,除了品种不同以外,有的被洗干净了,有的还沾有大量泥土。对于消费者来说难以分辨。

  织纹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昨天,记者联系了浙江省海洋渔业局渔业处副调研员刘定康。他说,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其毒素主要来自摄食的有毒藻类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并在其体内富集而被毒化),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多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尖细,长度约为1至2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至1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毒性比砒霜高百倍

  织纹螺能吃吗?为什么会有人食用后中毒死亡?

  “每年春夏,织纹螺毒性更大。它引起中毒的主要是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死亡率极高,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刘定康说,一般来说,织纹螺在福建相对多一些,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尤其是春夏之交。

  “织纹螺的毒性非常大,一般吃一颗就可能中毒致死,它的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刘定康直言,“织纹螺主要会给人带来麻痹性症状,慢慢使人的神经系统麻痹,甚至会麻痹呼吸系统,造成呼吸衰竭而致死。有的人在食用时,一边吃一边就有反应:舌头、嘴角开始发麻,说话变得口齿不清,整个面部直至全身麻木,非常可怕。所以特别要提醒大家,织纹螺不仅春夏不能吃,在其他季节也是有毒不能食用的。如果要吃,就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