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解析调味品----茱萸

2009/3/10 10:53:29

茱萸,广义上有三种,包括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本文从药膳调味料角度只介绍吴茱萸和食茱萸。
   
我国古代有佩茱萸的风俗: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囊以驱邪避恶。据《续齐谐记》载:“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急令家人各做降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王维的《九有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产,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所谓的“吴地”,即今江苏一带吴国。这茱萸的名字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茱萸属于香辛形药膳调味品。吴茱萸,又名吴萸、吴芋、茶辣、左力、辣子等。食茱萸,也称艾油、辣米油、藙(见《礼记》)、榝(见《尔雅》)、越椒(见《广雅》)、檔子(见《本草拾遗》)、艾子(见《本草纲目》),俗称樗叶花椒、椿叶花椒等。
吴茱萸广泛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的各地。长江、淮河流域,四川、武汉一带最多。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食茱萸早期出产于闽中江东一带,今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的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亦见于日本、韩国。
   
吴茱萸,其植物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高3m~5m。青绿色树皮,树叶香醇树叶,但要略大些、厚些,颜色显得紫些。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长椭圆形,全缘,嫩枝、嫩芽、叶轴、花序轴均密生锈色软毛,新鲜嫩枝叶搓烂有特异香气。4~6月开花,花淡,黄白色,圆锥状花序。8~11月结果,果实为扁球形,通常直径4mm~6mm,密集成团,嫩时淡黄色、成熟时为暗紫红色或深紫色,开裂。果皮无皱纹,有粗大油点,内有黑褐色近球形种子。果实有浓烈而特异的刺鼻香气。多栽培、生长于温暖地区向阳坡地、林下、路边。
   
食茱萸,其植物为落叶乔木,有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7片,对生,夏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背面有灰白霜,边缘有圆齿,齿缝处有透明腺点。夏季开花,花小形,甚多,伞房状圆锥花序,花五片,黄绿色。果实为红色,开裂。
吴茱萸的采收加工:吴茱萸待秋季呈茶绿色,但尚未开裂时采收为佳。除去杂质阴干或者晒干。

茱萸的加工方法:茱萸粉,将茱萸嫩果晒干,臼中捣去刺皮,磨粉即可。

茱萸的品质鉴别:茱萸叶以新鲜,无虫斑,无损伤者为佳品。茱萸籽干品有浓烈香辛气味,以干燥、无杂质为佳。

茱萸的保管:一般干燥后装在玻璃瓶中,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代医学表明:茱萸含有生物碱,如吴萸碱、吴萸次碱、羟基吴萸碱等,含挥发油,吴萸烯、吴萸内酯等,含有柠檬苦素等成分,有杀虫、抑菌、解痛等作用。
   
中国医药学指出:吴茱萸性温,味辛、苦,有小毒。能散热、能燥、能坚。具有散寒温中、使湿气干燥、郁湿化解,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能够治疗消化不良、胃寒疼痛、慢性胃炎、腹痛、呕吐稀涎、肠炎、口舌生疮、高血压等症。可以治疗由于血滞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皮肤和皮下肌肉的疾病,以及逐邪风、呕吐等。吴茱萸还可以利五脏、祛痰止咳、排冷气,疗消化不良。还可以治全身疼痛麻木、腰脚软弱、通气、治痔疮,能杀恶虫毒、制龋齿。能解妇女产后余血、排肾气、治脚气水肿。可舒经活络,起阳健脾,开胃消食。治反酸,也可治闭气不省人事。治流口水、阳毒腹痛、头痛,疝气。多食则伤身动火、眼晕、长疮。
中国医药学指出:食茱萸性热,味辛苦。入肝、胃经。功效与吴茱萸相近。具有治痢疾、白带多、暖胃燥湿的功效。主治心腹受冷后疼痛,中恶,能除咳嗽、呕吐,能去五脏六腑的冷气,温中效果好。《食疗本草》曰:“食茱萸,主心腹冷气痛。”《本草图经》曰:  “宜人食羹中,能发辛香。”《本草纲目》曰:“治冷痢滞下,暖胃燥湿。”食茱萸种子及果皮均含有异虎耳草素。有温中止痛、健脾止泻、燥湿杀虫等功效。
   
阴虚火旺型体质忌食;患有眼疾之人忌食;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肺结核等口干心烦失眠之人忌食;一次忌食之过多。元代贾铭的《饮食须知》曰:“多食动脾火。发浮肿虚患,发痔疮,有目疾、火症者忌食,勿同茨菇食”。《本草图经》曰:“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又兼脱发。”《本草纲目》曰:“食茱萸动脾火,病目者忌之。”《千金方·食治》曰:“皇帝云:六、七月五食茱萸,伤神气,令人起伏气。”
   
从烹饪(厨艺)角度讲:茱萸有特异香气,可去除异味、增香味,调节口味,增进食欲的作用。可单独使用,整用、碎用、加工制成粉状用,也可与其他原料配成新的派出调味品进行使用,如茱萸粉、茱萸酱等。食茱萸以果实榨油作辛辣味调料用,或用以制茱萸酱。茱萸酱,是由茱萸子调制的辛辣调味料,又名辣虎(见《扎扑》)古代多用之,今有茱萸粉。为我国古代制作菜肴的重要调味品之一。如元代名食“吴茱萸粥”(见《饮膳正要》),明代调料:“茱萸粉”(见《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清代调料“茱萸油”据《本草纲目》载:“食茱萸……黄花绿子,丛簇枝上,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食辛辣蜇口,入食物中用。”
   
食茱萸的嫩叶,可用油炸的方式,也可以做凉拌豆腐,或煎蛋、煮汤,嫩芽也常被拿来当做香料以去腥膻味,是卤牛肉、羊肉或猪肉的最佳配料。食茱萸果油辛辣,也可做调味品。食茱萸的嫩茎煮绿豆汤味道最特别,食茱萸可以袪风,绿豆可以解毒,这道甜食,又有补充奶水的效用,据说是早期原住民妇女作月子时必食的补品。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