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

2009/7/12 23:46:53
中国烹饪文化丰富多彩,特色分明。那么,未来中国烹饪的发展该如何走?保持优良传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和创新,这应是中国烹饪发展、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创新不能脱离传统

(一)创新应源于传统、高于传统

中国烹饪是中国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全国各地方、各民族的许多烹饪经验,历代古籍中大量饮食烹饪方面的著述,有待我们今天去发掘、整理,取其精华,运用现代科学加以总结提高,把那些有特色、有价值的民族烹饪精华继承下来,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利用。社会生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烹饪,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纵观中国烹饪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烹饪新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代烹饪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春秋时期,易牙在江苏传艺,创制了“鱼腹藏羊肉”,创下了“鲜”字之本,此菜几千年来一直在江苏各地流传。经过历代厨师制作与改进,至清代,在《调鼎集》中载其制法为:“荷包鱼,大鲫鱼或鲙鱼,去鳞将骨挖去,填冬笋、火腿、鸡丝或蛼螯、蟹肉,每盘盛两尾,用线扎好,油炸,再加入作料红烧。”后来民间将炸改为煎,腹内装上生肉茸,更为方便、合理。现江苏各地制作此菜方法相似,但名称有异,如“荷包鲫鱼”、“怀胎鲫鱼”、“鲫鱼斩肉”。江苏徐州厨师依古法烹之,流传至今的是“羊方藏鱼”。

我国春卷的发展也是经过历代的演变而来。唐初,“立春日吃春饼生菜”,号“春盘”,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将春饼蔬菜等装在盘中,成为“翠缕红丝,备极精巧”的春盘。当时,人们相互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正是这一习俗的真实写照。唐之“春盘”,到宋时叫“春饼”,后一演变为“春卷”。饼是两合一张,烙得很薄,也叫“薄饼”,上面涂以甜面酱,夹上羊角葱,把炒好的韭黄、摊黄菜、炒合菜等夹在当中,卷起来吃,别有一番风味。以后人们发现卷起来吃不方便,厨师们便直接包好供人们食用,成为我们今日的春卷了。

我国各地的地方菜和民族菜,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风味特色。这些风味特色,是历代厨师们不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如果只有继承而没有发展,就等于原地踏步走,那也许还处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八珍”阶段;如果只有创新,而没有继承,那只能是无线的风筝和放飞的气球,就无地方性、民族性可言,更无价值和特色可言。中国各地风味菜点的制作,无一不是历代的劳动人民在继承中不断充实、完善、更新中才有今天的特色和丰富的品种的。

(二)发扬传统、勇于开拓是取胜之本

继承和发扬传统风味特色是饮食业兴旺发达的传家宝。如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饭店在开发传统风味、重视经营特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力求适应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因而生意红火。饭店突出传统的风味特色,以新颖的菜肴和品质质量招徕客人,并力求适应当前消费者的需要,这是饭店餐饮取胜之道。

但是,继承发扬传统特色也不是说完全照原来的老一套做法不变,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倡的“油多不坏菜”,如今已过时了,已不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与健康的需求。传统的“千层油糕”、“蜂糖糕”、“玫瑰拉糕”等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糖渍猪板油丁,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其量都必须适当的减少,甚至不用动物油丁。清代宫廷名点“窝窝头”现在进入人们的宴会桌面,但已不局限于原来的玉米粉加水,而是增加了米粉、蜂蜜和牛奶,其质地、口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糖醋鱼”,本是以中国香醋、白糖烹调而成,随着西式调料番茄酱的运用,几乎都改以番茄酱、白糖、白醋烹制了,从而使色彩更加红艳。与此相仿,“松鼠鳜鱼”、“菊花鱼”、“瓦块鱼”等一大批甜酸味型的菜肴也相继作了改良。

如今四川菜非常火暴,四川烹饪界针对目前川菜的状况,利用自己的传统调味特点,不断开拓原材料,突破过去“川菜无海鲜”的说法。厨师们通过不断的努力,精心制作了传统风味浓郁的“川味海鲜菜”和“新潮川味菜”,为川菜的继承和发扬传统风味抒写了新的篇章。

二、创新应发扬民族特色

菜点的制作、创新从地方性、民族性的角度去开拓是最具生命力的。从全国各地的烹饪比赛、烹饪杂志,不难发现,我国各地的创新菜点不断面市,而绝大多数的菜肴都是在传统风味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纵观菜点发展的思路,通常的突破口,一般有下列几种:

(一)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本地的饮食文化史料

菜品创新如果从无到有制作新菜,确是比较艰难。但从历史的陈迹中去找寻、仿制、改良,可制作出意想不到的“新菜”。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民间到宫廷,从城市到乡村,其饮食生活史料浩如烟海,各种经史、方志、笔记、农书、医籍、诗词、歌赋、食经以及小说名著中,都涉及到饮食烹饪之事。只要人们愿意去挖掘和开拓新品种,都可以创制出较有价值的肴馔来。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餐饮业对古代菜挖掘开发的高峰期,如西安的“仿唐菜”、杭州的“仿宋菜”、南京的“仿随园菜”和“仿明菜”、扬州的“仿红楼菜”、山东的“仿孔府菜”、北京的“仿膳菜”等都是历史菜开发的代表。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发、去研究,都可以挖掘出一些历史菜品来不断丰富我们现在的餐饮活动,为现代生活服务。

(二)广泛运用本地的各种食物原料,大胆吸收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调辅料来丰富本地风味

广泛运用本地的食物原材料,是制作并保持地方特色菜品的重要条件。每个地区都有许多特产原料,每个原料还可以加以细分,根据不同部位、干湿不同、老嫩不同等进行不同菜品的设计操作。在广泛使用中高档原料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低档原材料、下脚料,诸如鸭肠、鸭血、臭豆腐、臭干之类。它们都是制作地方菜的特色原料。

在原材料的利用上,也要敢于吸收和利用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原材料,只要不有损于本地菜的风格,都可拿来为我所用。在调味品的利用上,只要能丰富地方菜的特色,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充实提高。如南京丁山宾馆的“生炒甲鱼”一菜,在保持淮扬风味的基础上,烹制时稍加蚝油,起锅时加少许黑椒,其风味就更加醇香味美。像这种改良,客人能够接受,厨师也能发挥,而又大大丰富了本地菜内涵,使菜品口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三)对传统菜的改良创新,要注重加工工艺的变化和烹饪方法的改进

对于传统菜的改良不能离其“宗”,应立足于保持和发展本风味特色。许多厨师善于在传统菜上做文章,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进行“粗菜细做”,将一些普通的菜品深加工,这样改头换面后,可使菜品质量提升;或在工艺方法上进行创新,如“烧烤基围虾”、“铁扒大虾”等,改变过去的盐水、葱油、清蒸、油炸,使其口味一新。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厨对传统菜改良作了尝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上海名菜“糟钵头”,在创始阶段是一道糟味菜,并不是汤菜。后来将其发展为汤菜,入糟钵头,上笼蒸制而成,汤鲜味香。再后来因需求量大,原来制法已不适应,又改为汤锅煮,沙锅炖,其味仍然佳美,深受顾客欢迎。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