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冷食与热食

2017/7/21 16:06:24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奇妙的作用。生命在进化过程中都会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生物体越高级,对适宜温度的要求越严格,越需要精确地维持这一温度。人体的最佳温度在37℃左右,使身体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因此,人对食物的选择也一样有一定温度的要求。

  一、冷食

  进入夏季,各大医院门急诊中,因为消暑降温,食用过量冷食或者食用不当,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急性胃肠炎的病例猛增,各年龄段患者均有,尤其以中老年人和少儿居多。

  夏季最受市民欢迎的消暑冷食,包括冰激凌、味甜的碳酸饮料、果汁以及各种含酒精的饮料,冰镇的水果、蔬菜,冰镇或者冷水处理的面食和佳肴等。夏季食用适当的冷食,不仅可以清凉消暑,而且还可以给人体补充因为酷热而丢失的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是对人体有益的饮食行为。但冷食的成分选择不恰当、过多食用、使用的时机或者方法不正确,反而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急慢性疾病的发生。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选择合适冷食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含糖量较高的冷饮或甜品。食用含糖量较高的冷食,不利于控制血糖水平,对于个别糖尿病患者可能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等。

  血脂过高者(如高血脂症、脂肪肝、动脉硬化或者冠心病等的患者)需减少冰激凌、用肉制品制作的冷菜等含脂肪较多的冷食制品。避免因此增加过量的脂类成分摄入,加重高血脂的代谢紊乱。

  胃肠道慢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胆囊炎以及慢性肠道疾病者,应少食诸如“夫妻肺片”等辛辣的冷菜。

  2 冷食不可过量

  短时间内进食大量冷饮,骤然吸收大量水分,会使血液成分被稀释,往往引起心慌、气短或出虚汗等。

  长期大量食用冷食,受伤害最大的是胃肠道。以胃为例,胃黏膜有两道屏障结构以对抗胃腔内损伤因素的攻击:胃黏膜上皮由一层黏膜细胞组成,粘膜细胞之间紧密链接而排列形成“黏膜屏障”;此外,黏膜屏障的表面还有一层黏膜细胞分泌的黏液,组成“黏液屏障”。这两层屏障的维护和更新,依赖于胃黏膜下小血管的功能状态。普通冷食与体温相差20℃~30℃,长期空腹食用冷食,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黏膜营养状况不佳,黏液分泌减少,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变得薄弱,导致两层屏障结构均受损,在不足以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时,就会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形成慢性胃炎,出现各种上腹部不适的症状。

  据中医理论,冷食有伤胃气,有伤身体的抵抗力。这里讲的胃是广义的,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早晨身体各个系统器官还未走出睡眠状态,这时候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出现挛缩、血流不顺的现象。也许刚开始吃喝冰冷食物的时候,人们不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龄渐长,就会发现怎么也吸收不到食物精华,好像老是吃不结实,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肤越来越差,或是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

  3 讲究食用方法

  忌空腹食用大量冷食。一方面,胃黏膜表面温度降低,血管收缩,降低了黏膜对侵害因素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冷刺激以及冷食中的油腻、辛辣或糖类成分,可引发胃酸分泌增加,对黏膜的侵害作用加强,加上保护因素减弱,极易引发胃黏膜炎症甚至溃疡。

  剧烈运动后也不宜大量食用冷食。一方面,剧烈活动往往使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部分血液在四肢或躯干的肌肉,而包括胃肠在内的脏器血液含量减少;冷刺激引起的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肠道血液更为减少,消化酶分泌也锐减,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以及腹痛、腹泻。另一方面,运动使胃肠等内脏温度升高,冷食的骤然冷刺激易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4 正确的冷食食用方法

  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进食含有高热量的冷食;尿酸较高的痛风患者,注意不要摄入含嘌呤代谢前体成分较多的冷食,如海鲜、浓汤等,更不能同时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劣质的果汁等冷饮往往含有防腐剂等添加成分,有肝肾疾病的人士千万小心。

  冷食正确的食用时问是餐后0.5~1h之间。

  剧烈运动后,一般需要静息15~30min,待心律下降到接近平时水平,这时进食冷食才安全。

  饮食的量一般应控制在总餐量的1/3以内,速度也不宜太快,保证饮食经过口腔、食管到胃的传输过程中,温度有所升高,减轻其对胃黏膜的冷刺激。

  冷食的温度不应太低,一般需控制在4℃~15℃。

  二、热食

  传统的中国饮食,几乎都是以热食为主,很少见全冷食的中国大餐。的确,很多食物在热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其色香味美。比如蒸鱼,热食好香、好吃,冷食却只闻其腥。烧烤食物尤其能体现热吃的香味和味美,放冷后却连吃的欲望也随之冷却。热食可以增进食欲,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增加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可使人兴奋,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热食不等于“烫食”,食物的香味也不是同温度成正比的,食物过热时可能只会感觉到烫,而不是香。最重要的是,人的口腔、食管对温度的耐受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常时候,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但是在接触75℃左右的烫食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则可能会发生不良倾向。

  另外,由于黏膜的热刺激不断增生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

  烫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存在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缩短,细细咀嚼、刺激唾液及与之混合过程都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

  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43℃,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和热饮热食可能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

  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杯;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喝“工夫茶”,也是趁热饮用,移居到新加坡的福建人后裔仍有喝热饮的习惯,其食管癌的发病率就高于不喝热饮的广东人:太行山区的大碗热粥也是趁热才吃。这些地区也是我国著名的食管癌高发区。

  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的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饮食还有粗、快、硬等特点。日本奈良等食管癌高发区还有吃热茶煮米粥的习惯,并且爱吃蕨菜,这也是相关因素之一。

  总之,大家在享用美食的时候还要注意食物的温度,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这样才能吃出健康,吃出营养。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