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京城私家菜之首:谭家菜系列介绍

2006/3/21 16:00:45  来源:互联网
"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即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谭家菜堪称饮食界一绝。

谭家菜是清末民初由官僚谭宗俊父子始创。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唯一流传保存下来的最典型的官邸士大夫菜。从中国烹饪历史角度说,谭家菜是一块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准确的资料。1958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谭家菜的几位主厨调入北京饭店,得以保护和延续发扬。

当年谭宗浚入翰林后,正值京城宴风大盛,爱吃善吃的宗浚将家乡粤菜与京菜互为调合,使之声誉鹊起而得“谭家菜”之名。其子谭篆青生于京城,只是父亲谭宗浚当外官时跟随四海宦游,嘴吃八方,渐得饮食之道,而把谭家菜发扬光大,更臻善美而已。

有资料记载:“谭家家居宽敞,清洁雅致,主人热情文雅。初时只是利用房子供人宴客,后来生意红火,也就自行营业”。丰盛美味的官府菜不少,谭家菜能做到无出其右,是凭借其独特的官家品位。以谭家菜为宴,须遵守三个规例:一是必须提前预订;二是菜肴必须在谭府烹饪,且每次不得超过三桌;三是宴席须在谭府摆设,且要给主人谭篆青一份请柬,留一席之地。吃谭家菜必须入谭家门,不管你头脸多大,以示绝不卑躬事人。

据说汪精卫当年进京宴请名流,曾要求谭篆青破例外会(外出做厨),遭到谭篆青一口回绝,汪精卫说尽好话,谭篆青也只同意在谭府做好菜后由家厨送去。这些规例是谭家菜的神韵所在,而非出于“家居宽敞,主人热情”。谭家菜做起来时间上能从容不迫,质量就有了保证,而门庭若市,也让谭府的声誉在食界每况愈盛。光顾谭家菜的多是官宦之家和文人墨客,谭篆青每回都欣然入座,酒酣耳熟之际,彼此或品词论诗,或鉴赏家藏,杯盘狼藉已远远超出口腹之欲,成为交融学问和艺术的精神大餐。这种特有的高雅品位,为一般官府菜所难以比拟。

北京饭店的“谭家菜” 早年间曾作为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接待、宴请外国重要来访者的国宴,历史和政治的渊源使它在民间名声显赫、地位很高,北京饭店也成为食客品尝“谭家菜”的首选。 据说清末皇帝溥仪品尝“谭家菜”的燕翅席后,曾感叹道其为“人类饮食之文明,到此唯一顶峰。

谭家菜”以广东风味为基础,博采各方菜点之长,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官邸风味的菜肴。与其他地方菜相比,有与众不同的三大特点:一是甜咸适度,南北均宜;二是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易于消化,尤其适合老年人享用;三是讲究原汁原味,很少使用味精等调味品。其菜肴多以烧、烤、烩、焖、蒸为主,少瀑炒、不抖勺、是民族饮食文化的宝贵遗产。

“谭家菜”花色品种丰富,自成菜系,拿手绝技颇多,这是其百年不衰的原因,有佳肴近三百种,以烹制海味最为有名。驰名中外的燕翅席是谭家菜的代表作,仅鱼翅的做法就有十几种,用料讲究,极尽选、煨、烹、配之能事,各具特色。就拿“黄焖鱼翅”来说,用的是上等的“吕宋黄”,自家动手用水发足发透,再用母鸡,肥鸭吊出上好鲜汤,加上金华火腿的中峰,将鱼翅文火,达六、七个小时,然后调以干贝汁、火腿未和鸡油等各种佐料,做成的鱼翅原状完整,色泽金黄,鲜美无比。这道菜制作精细,费工费时,从发料到成菜约需两、三天时间,真可谓“功夫菜”。曾有人吃了谭家菜的燕翅席后,发出过“人类饮食文明,到此为一顶峰”的赞叹。“谭家菜”中的山珍也是别具一格的,烹制细腻,风味突出,既是“谭家菜”名肴,也是高级补品.

据谭家菜嫡派传人介绍,谭家官府菜在菜品制作上有四大原则:第一是选料考究,如鲍鱼、燕窝、鱼翅、鱼唇、鱼肚、裙边、贝类等等,尤以海味菜为主。第二是下料好,讲究原汁本味,很少放花椒、胡椒粉等香料提味;焖菜时也不续汤对汁,吃的是原料的本味。第三是火候足,依靠的都是好汤,也就是做好“谭家菜”的基础———浓汁。第四是慢火细做,追求菜肴的香醇软烂。极少采用其他菜系常用的爆炒等快速简单的出菜手法,基本用的是煨、烧、烩、焖、扒、蒸的烹饪方法。不但制汤需要时间长,备料也是精挑细选,总之无处不体现一个“精”字。

如此精工细做就有了汤鲜味美的“谭舫极品鲍”、脆嫩香鲜的“罗汉大虾”、清淡适口的“银耳素烩”等,而最具特色的“黄焖鱼翅”汤浓味纯,鱼翅软烂,“清汤燕菜”则汤清如水,燕窝软滑不碎,味道极为鲜美。

相关链接:
王炳和介绍:做中国最贵的"谭家菜"

王炳和,51岁,现任北京饭店“谭家菜”厨房厨师长,谭家菜掌门人。2001年他在香港君悦酒店美食节上展示谭家菜,轰动香港。两年后,获国际服务业最高荣誉奖“五星钻石奖”,以表彰他对谭家菜———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体现所作的贡献。

■他做的是中国最贵的菜,号称“第九大菜系”
■他和他的八个徒弟代表着神秘高贵的谭家菜嫡传,多次为中央领导人做家宴,连战和宋楚瑜今年在北京也品尝过他的杰作

姨太太亲授谭家菜

去年,中国饮食界风生水起,那场著名的官司,就是北京饭店与四川一家餐饮公司争夺谭家菜之名。最后,北京饭店胜诉,“谭家菜”三字归北京饭店和王炳和厨房所有。

这场龙争虎斗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它发自谭家菜如武林谱系般的内府秘传。清朝同治年间,广东人谭宗浚以榜眼之身入翰林院,又任江南副考官。他是个口腹之欲旺盛的美食家,经常安排家宴。当时的私房菜之风也很盛,谭家菜就是小有名气的官府私房菜。到了他儿子谭篆青手中,这个融京粤风味的菜名越来越响。谭3青从清朝到民国,官当得不大,聘私厨却不惜血本。最后家道中落,只好由姨太太亲自掌勺,不挂牌营业为生。

作家梁实秋在《鱼翅》中写道:谭家住在西单一个普普通通的宅院,每天只做两桌菜,却要提前十天预定。“最奇怪的是每桌要为主人谭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仅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贵宾应酬一番。”梁实秋说这家鱼翅确实做得好,酥烂无比,味浓不见配料,当时卖到百元一桌,已非平头百姓敢问津。他还说正如广东一般富商的家厨一样,谭家也是由姨太太下厨的。

他所说的这个姨太太,正是谭篆青的三姨太赵荔凤。赵收了一个弟子叫彭长海,谭家菜新的一页就从彭长海翻开。

周总理慧眼识人

经过谭家第三代谭令柔之后,谭家菜进入了新中国时代。彭长海等五位厨师从米市胡同迁往果子巷,又迁到西单并入国营企业恩承居饭馆。1958年周恩来慧眼识人,说服他们整体迁到北京饭店。从此,彭长海为首的谭家菜厨房就以北京饭店西七楼为基地,一直发展到今天。

彭长海1987年逝世,生前收过两个徒弟,1958年收陈玉亮,1974年收王炳和。彭长海还有师弟崔明鹤,做冷菜,师妹吴金秀,做面点。这些人都各自有门徒传下。现在陈玉亮已退休,北京饭店公认王炳和为谭家菜掌门人,他和他的八大徒弟成为这个菜系的正宗嫡传。

王炳和进入中国第一号食府,师从彭长海成为中国顶级菜系嫡传,实实在在是一种偶然。1971年他被招入饭店,三年后被彭大师相中收为徒弟。之后,王炳和随师出入将相门第,登堂窥奥。“谭家菜以前是从不出外为人办家宴的,当年汪精卫假商震公馆大宴京城名流,要谭篆青前往做菜都没得逞。”王炳和说,最后是谭家送了“红烧鲨翅”和“蚝油紫鲍”两道菜过去。张大千与谭家私交极笃,也从来只是让谭家将做好的“黄焖鱼翅”空运南京。但到了解放后,为中央领导人做家宴的事渐多起来,谭家菜也就破了例。

王炳和记得师傅带他为叶剑英做八十大寿,在叶帅家做了家宴。师傅还带他到钓鱼台为来访的英国女王做宴席。邓小平八十大寿在北戴河举行庆祝宴会,王炳和专门去做菜。“但是现在的领导人已不设家宴,都是打包买回或前来赴席。为国宴做主菜也很多。国宴一般有鱼翅席、燕窝席、海参席等,头菜鱼翅、燕窝、海参、鲍鱼经常都是用谭家菜。”

浸透着中国文化

私房菜近一二年正成为饮食风气蔓延中国大陆。王炳和对这种趋势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私房菜的根源,早在清末民国时就开始由私宅进入社会,当时的段家菜、任家菜、张家菜和谭家菜就是四大私房菜,因四家都是官府,也叫四大官府菜。结果,惟有谭家菜繁衍至今。今天的众多私房菜,有的借名人之名,有的自寻历史,其实大多数没什么家族渊源,而且菜的原料也是很平民化的,不似谭家菜那般用料昂贵。

王炳和有一句名言是:“谭家菜不会炒菜。”谭家菜确实有几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它只用烧烩蒸,从不爆炒。这是回避剧烈,追求平和。它只用糖和盐,突出原汁原味,决不用胡椒、花椒和味精。这是南甜北咸,互为提携,中庸之道。它用浓汤浓汁慢火煎熬,用干货海鲜清水泡发。这是文以化之,武以治之。它的四大料鱼翅、鲍鱼、燕窝、海参其实是四大最无味之物,但却做出了最美味最有口感的极品。这叫无味之为至味,符合道家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确实,谭家菜经过百多年熏陶,不仅仅只是一个菜系那样简单了。难怪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一掷重金,因为他们享受的口腹之欲,是真正被中国文化浸染过的。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