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北京艾窝窝

2017/8/6 12:50:49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四大古都”之一,这儿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还有着众多的美食佳品,诸如:切糕,豆面酥糖,酸梅汤、小窝头、茯苓夹饼、果脯蜜饯、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等。当然,最令人期待的当数艾窝窝。

  前些日子去北京旅行,顺便品尝了一番那儿的艾窝窝。光听这个名字,便让人心生向往,不过,如果你没有亲眼见过,没有亲口品尝过,那你很难猜出它是一种什么食物,也很难想象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奇特的名字。其实,艾窝窝就是一款用糯米精制而成的风味小吃。其特色为:形若绒球,洁白如雪,质地细腻软糯,馅心松散甜香。

  艾窝窝是北京的一道传统美食,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宫史·火集》中载:“(四月)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这个“不落夹”为何物呢?明朝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作了明确的解释:“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可见,在明万历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艾窝窝,只是称法不同罢了。

  说起艾窝窝的来历,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相传,乾隆二十三年,伊帕尔罕被召入宫,封为贵人,后又被册封为妃。伊帕尔罕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乾隆甚为宠爱,赐名“香妃”。其实,“香妃”在入宫以前已为人妇,入宫之后,她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以至于茶饭不思。这可急坏了乾隆帝,他连忙命令御膳房的厨子做了许多山珍海味,菜品多达数千种,可是“香妃”没有一样喜欢。无奈之下,乾隆只好在民间征集维吾尔族厨师,让他们给“香妃”做家乡美食。香妃是维吾尔族穆斯林,喜食清真饭菜。

  不久,就有一个维吾尔族青年献上了一道颇有特色的小吃。伺候“香妃”的太监问道:“这叫什么名字?”青年姓艾买提,于是他脱口而出:“叫艾窝窝。”当一碟香喷喷的艾窝窝送到“香妃”的面前时,她立刻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因为普天之下,只有他的丈夫会做这种江米团(艾窝窝)。“香妃”不禁落下泪来,一口气将那碟艾窝窝吃了个精光。乾隆得知香妃进食,他非常高兴,立即下旨,让人天天给“香妃”献艾窝窝。从此以后,艾窝窝名震京城,成为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小吃。故而民间有诗云:“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艾窝窝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操作。首先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泡上一夜,随后上笼蒸1 h左右。接着,向其中加入开水,待米吸足水分后,再蒸上30 min出锅。随后,用木槌将饭捣成泥,晾凉后揪成小团,按成圆饼,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梅、金糕、冰糖和桂花等拌成的馅,然后揉成乒乓球般大小,滚上蒸熟的大米粉。最后,在窝窝的顶端点上一个小红点,这样一道京味十足的艾窝窝就做成了。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