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剁椒的转嫁

2006/9/5 20:48:48
剁椒的制作中,最令人心折的是那等待的过程。辣椒经过盐、酒以及时间的洗炼而充分发酵,达到一个足以对味蕾及其他感官神经诱惑的极至。

能吃辣与否,我始终认为这是天生的,就如同会喝酒一样,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与地域的联系更紧密。但不得不承认,在经过一番锻炼之后,二者都会有些许提高。然而后天的提高终究不及先天的来得痛快,总有那么一点壮烈的感觉。
  
在怕辣与怕不辣之间,最有发言权的恐怕就是舌尖和味蕾了。对味蕾的“孤胆”研究终究是徒劳的,因为关于它的作用书上早写着了,搞不懂的只是它以自己的方式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估计我在它眼里就是属于那种“下九流”的,全然没有宋祖英唱的那个《辣妹子》里“上流社会”的怕不辣感觉。各类辣中,湖南辣和四川辣于我的味蕾有着本质区别,川辣那麻中带辣的刺激真的是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辣,而湘辣其冲劲虽然绝对不弱于川辣,但因为其纯粹,倒显得略微温和一些。
  
对湘菜的热爱,首先缘于我对鱼头的情有独衷,其次则拜剁椒之所赐。起先只是奔鱼头而去,到后来竟转变成“无剁椒不欢”的地步。剁椒与鱼头的结合,最能充分体现中式菜肴色、香、味、型N合一的特色。红的辣椒,绿的香菜,黑的浏阳豆豉,白的葱花,黄的姜末,喷香的蒜蓉再配上大嘴鱼头,绝对是倾城美味。
  
剁椒的制作方法其实并不复杂,令人心折的是那等待的过程。辣椒经过盐、酒以及时间的洗炼而充分发酵,达到一个足以对味蕾及其他感官神经诱惑的极至。有人说等待是一种最初的苍老,可对于美食而言,等待却往往是一种境界,一次升华。
  
当然,那些下馆子或是去超市买现成剁椒的人是自不必等待的,在我的等待里多少包含一些转嫁成分:让那些不争气的味蕾有一些辗转的余地,在辣椒的选择上尽可以随意一些,无需用那劳什子的什么灯笼椒、指天椒之类(但制作剁椒的流程却万不可偷懒),至于转嫁过来的剁椒是否正宗,那就我吃故随我意吧。
  
大红的牛角椒是我可以接受的辣,肉厚,略有甜味。将辣椒洗干净,用毛巾吸干水分,接下来的工作简单、关键,却又略显棘手:剁碎辣椒。这个过程绝对是一种考验,辣了手,汁水溅进了眼,再用手去揉!每每揉得面上涕泪横流,心里悔恨交加:怎就没想到戴上手套呢!
  
剁碎的辣椒加入少许盐拌均匀,比例约为一斤辣椒入一钱盐,再喷少许酒如二锅头即可,装入泡菜坛子,盖上盖并用水封上,月余之后,开坛就是一坛惹眼的剁椒了。不过此时这仍只是半成品,此剁椒而非彼剁椒。在剁椒铺上鱼头之前,是要有浏阳豆豉、蒜蓉、葱花、姜末来辅佐的。浏阳豆豉不要剁碎,原粒或是稍小一点足矣,与剁椒的比例大约为1:4,蒜蓉、葱花、姜末之和又约为浏阳豆豉的一半。用七成热的油把上述原料分别在锅中“嗞”一下(油量要掌握好,既要使原料与剁椒充分结合又不能太多,免得过于油腻),然后与剁椒搅拌在一起,趁着油温未凉,在调和好的剁椒中加入盐、鸡粉调味。这时的剁椒,俨然已经成为挑逗感官神经和进食欲望的“不安定因素”了。
  
两斤左右的新鲜花鲢鱼头,洗干净,去鳃,去边角的鱼鳞,从腹部刨开成脊背相连的两半,将鱼铺开放入足够大的盘中,在鱼身内侧涂少量的盐和鸡粉、料酒以使鱼头淡淡入味,将调制好的剁椒均匀地撒在鱼头上(以将鱼头用剁椒薄薄盖住为佳),上蒸锅蒸10~15分钟,出锅的时候撒上翠绿的香菜,一道绝美的转嫁过来的剁椒鱼头就呈现眼前了。
  
吃鱼头,据说要按照鱼唇、鱼脑、鱼头皮、鱼肉的顺序进餐,且极为讲究:吃鱼皮鱼肉时要慢,逐一品味鱼香、辣香、椒香;吃鱼唇、鱼脑时要快,一吸而入后停在口中,顺喉而下才会备感松软嫩滑。剁椒的浓烈香辣,在唇舌间忽隐忽现,却令人不忍停筷,分明是一种横走江湖的气概。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