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玉米烙·双皮奶

2006/9/5 20:54:46
谁害怕玉米
  
“革命就是请客吃饭”——此话出自我的一位朋友口中,此言既狂且FB。然而仗着这股狂放不羁的FB劲,我们有事没事就下餐馆。
  
席间少不了一道我最爱的菜:玉米烙。这是最后才上的一道菜,属于甜点的类别。金黄的玉米粒再加上松子仁,裹上蛋清炸成饼状铺满大盘,也可只裹蛋清面上撒些沙律,外脆里软,吃起来香甜可口,又带有玉米的清香和糯米的粘软。像歌里所唱那般:甜甜粘粘甜甜……
  
从前,我却是不吃玉米的,因为受过惊吓。七八年前看过几部外国恐怖片,都跟玉米有关,其中一部是讲一个地狱魔鬼借玉米还魂的故事,他的魂魄随着大片大片玉米的疯长而降临人间;还有一部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天兆》,讲的是美国费城某小镇上一个普通的农场主一天早上醒来,发现在自家玉米田里出现了几个一串串紧紧连结在一起的庞大环状神秘图案;还有著名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玉米田里的孩子》……这些暗喻,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仿佛搞灵魂崇拜的人们认为五谷丰收、疾病灾难、生养嫁娶,一切都与魔鬼有关。
  
后来,如何又吃了呢?说起来有意思得很,据说有一年,刘德华来到上海滩用餐,就点了这道玉米烙,谁知厨师居然不会做,于是他手把手地教会了那位厨师。玉米烙就此在坊间流传开来。明星效应果真了得,我也因为这个传闻,开始点尝玉米烙了。
  
据说在番禺、广州一带,曾掀起过食用黑玉米的热潮。黑玉米在清末时期曾是慈禧太后的御用珍品,具有保健、美容的功能,因为它成熟后呈黑色、有光泽,在当时被尊称为“黑珍珠”。黑玉米原产地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是由一农民引种南下到广东的。金黄玉米、白玉米我是吃过的,听说西安有彩色玉米和红玉米,也很稀奇,但最想一试的还是这“黑珍珠”。满满一盘黑而亮,浓如墨,神秘如夜,香嫩饱满的“珍珠”,光是想象一下它被端呈在面前的样子,心里头都觉得很满足。
  
玉米一向属于粗粮,农村常用来喂猪,它不矜贵,不稀罕,扁圆饱满,像个村妇,与那些城市里的娇贵女子是扯不上半点干系的。中国人历来对吃都很有讲究,很有研究。玉米这样的贱物也能被中国人吃成一股风,由此可见,懂得吃的民族是知道如何生活的民族,生活的艺术是他们的第二本能,也是他们的一种宗教。

甜言蜜语双皮奶
  
初次尝到双皮奶,心都被揉成了软绵绵的一团。它的甜软口感与南方的炎夏根本不成正比——南方城市给人以粗、旷、爆、放的感觉,然而双皮奶出炉时竟然是如此精细。安静地躺在一个普通的瓷质小碗里,色泽温润,像一块上好的玉。稍稍碰碰那只碗,满满的嫩白摇晃着,像是一个少妇的丰乳,待婴孩去贪婪吮吸。
  
双皮奶并非什么神物,只是南方城市的普通小吃而已。我常去的那家小店,老板娘是个很爽利的女人,闲聊中甚至透露给我如何制作双皮奶的秘诀:原料只是牛奶、鸡蛋、白糖,奶用水牛奶,因其纯,白,香,浓度高。重要的工序是慢火煮和冷却凝固。制作过程中,切忌急躁,要有耐心和恒心。双皮奶虽然好吃,但因之甜食的身份,容易使人发胖。而我则暗自庆幸,自己是个吃再多甜食也不会发胖的人。更何况,跟爱吃甜食的人讲忌讳,是鸡同鸭讲,起不到任何效果的。
  
有人把嗜好甜食的人的心理拿来研究了一番,得出一个结论:此类人性格上多属于“黏液质”型。他们往往为人比较谨慎,处事相对保守,不愿意轻易冒险。从地域上来看,上海、江浙一带的人们比较嗜好甜食。甜食养出温和顺贴的上海新好男人,也养出了娇嫩温婉的江南粉子,而两广一带的人民对甜品的尊崇也是众所周知的。
  
双皮奶虽算不上南方甜品中的极品,但那浓郁的香气与蛋奶味却叫人上瘾,叫人爱。情到浓时,甜言蜜语不嫌少。这碗双皮奶,就如同男人的一句甜蜜话,令女人好难戒,明知是毒药,却常常忍不住贪婪地大口吞吃。香浓的双皮奶要趁热吃,最重要的是和喜欢的人一起吃,热热闹闹地吃,此刻无言,却满目的情意流转,甜,是甜到心底里去。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