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老家的“虎头鸡”

2006/5/3 14:09:26  来源:互联网
离开老家30多年,一直在东北工作。岁月流失,年复一年,有很多事情淡忘了,但少年时吃过的家乡饭菜却永远忘不了。“虎头鸡”就是其中之一。

  虎头鸡是一种菜,做法简单,便于操作。方法如下:选家养公鸡(东北叫溜达鸡)一只,宰杀煺毛后去头、爪,将鸡肉垛成约1.5公分的方块,均匀沾上面份。打三个鸡蛋反复搅匀后放入面份再搅成蛋黄色的糊状。将豆油烧开(温度不宜太高),把鸡块沾上蛋糊放入油锅,榨至金黄色出锅。此时为半成品,因其形如虎头,故称“虎头鸡”。在砂锅或铁锅中添上温水,将榨好的鸡块、切好的山药或土豆块及大料、葱、姜放入,用小火慢炖。待其中山药或土豆好了即可出锅。其特点是:醇香可口,鸡汤鲜美。

  因我不是厨师,不会用烹饪术语描述操作程序,但制作过程就是这样。2002年春节,我携一家三口从鞍山回山东寿光探亲。十几年没回去了,家乡的变化真不小,那一望无际的平原大地,如今被诸多工厂和蔬菜大棚所覆盖。村里过去的泥塘,如今有一栋六层楼耸立着,青年男女的穿戴很时髦,几乎与城里人同步。柏油路上,行驶着摩托、三轮和各种轿车。手拿公文包,西装革履,被称为老板的人时常碰到。当然,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多数还是穿着过去的服饰。为迎接我们一家,弟弟忙着置办年货,前后张罗了半个多月,准备得很丰盛,还专门请了两位邻居当“厨师”,做了两大盆虎头鸡,买了十几条大鲤鱼在水缸里养着,准备了年糕,买了鞭炮。那些天,我再次品尝了浓浓的乡情,听到了只有我才能听懂的家乡口音。在餐桌上,我胃口大开,吃着由“厨师”做的虎头鸡,喝着家乡酒,与大哥、大姐、二姐、弟弟等家人共叙离别之情,追忆已故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年后串门访友,自然少不了招待。餐桌上琳琅满目,但仍少不了大碗的“虎头鸡”。

  虎头鸡是个传统菜,据说从清朝时期就有,到目前也只在方圆百里的村庄流行,别的地方还没有。当问及原因,朋友介绍说,咱这里水土好,养鸡无污染,是绿色食品,再走出一百多里,不是山区就是油田,那里水质不好,鸡肉味不纯。看来,一道平常菜不仅与水有密切关系,而且反映出一种古朴的乡俗,同时也附有时代的印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异常艰苦,物质匮乏,口粮紧张。遇到家中盖房子、婚丧嫁娶、来人待客等大事,没有什么好拿的,只好摸过菜刀杀鸡,简单一做,主客吃得都满意。那时候,家里养几只鸡也不易,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攒鸡蛋卖钱,用来买油盐酱醋或置办一二件衣服。小时候,常听说谁家的鸡丢了,被××偷吃肉了,心疼的不行。还见到拄着拐杖满街找鸡的老人,不找回不罢休。所以,那时候鸡忒金贵,不是随便就杀的,老家的邻居就是靠养鸡、牧羊卖钱,供女儿上完了小学、初中直至大学,并念了研究生,分配到北京工作。女儿的回报是每年寄回来8000元钱,直到现在,邻居也不吃鸡肉。

  如今物质丰富生活好了,吃鸡算小菜一碟。餐桌或酒宴上,大鸡大鱼常剩下,被称为清淡的健美的菜大都一扫而光。家里买只烧鸡、扒鸡什么的,只有我自己吃,妻和儿子很少碰,经动员后才吃一口。有时候兴头来了,也试着做一回“虎头鸡”,不知是饲料中激素多了鸡肉不纯,还是烹调手法不到位,总也弄不出老家那种原汁原味来。对我做好的菜,妻和儿子照例尝了一口,然后说你自己吃吧。老家的传统未被发扬广大,这让我很丢面子。不过,我对她们爱吃的菠菜沾酱、炒土豆丝等,有时也表现点不屑,就算扯平了吧。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