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云南杂味:土香与野趣交融

2006/5/29 6:53:42  来源:互联网
关于云南美食,可以写的实在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是西双版纳的吃,就够写一本书了。“五一”过后,从天堂般的云南再次落入凡尘中的上海,留在我记忆里的,除了那里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便是丰富得让人记不住名字的云南菜。那种记忆里的滋味,能让人到老都忘不掉那一口儿,想来就馋,恨不得马上故地重游。

  傣族的芭蕉糯米饭、竹筒饭

  西双版纳是傣族自治州,傣族人吃饭,说简单也很简单,说讲究又很讲究。先说简单的。傣族人去地里干活,或去林中打猎,通常会用芭蕉叶包一团热乎乎的糯米饭,里面再塞点辣椒、烤肉、腌菜之类的。他们把这样的糯米饭往怀里一揣,走到哪儿饿了,就打开来吃,连碗筷都用不着,方便极了。而且,芭蕉的香味深深地渗透到糯米里,比啃面包、馒头什么的味道强多了。这种吃法有点像加上生鱼片和酱油的日本寿司。

  如果有条件的话,他们还会做竹筒饭。这一定要用当地的香竹,因其内壁有一层奇香无比的竹膜。将盛米的竹筒放在火灰堆里烤熟后,撕开薄薄的竹片,发现乳白色竹膜已粘在米饭上,竹筒饭就大功告成了。即使没有菜,竹筒饭吃起来也不觉得滋味寡淡,当地人往往将其作为点心。

  布朗族的卵石鲜鱼汤

  除傣族外,布朗族的饮食也很有意思。烹饪方法以清煮为主,制作方法简单,缺油寡盐也能对付过去。为了节省碗筷,他们曾经把一片片芭蕉叶作为盛饭盛菜的容器,用手抓着吃,真是会就地取材啊。当然,现在他们早已结束了吃手抓饭的历史。

  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布朗族人在野外劳动时没有锅灶的情况下,也能想出办法做饭,布朗族名菜“卵石鲜鱼汤”即是一例。除了当场捉到的活鱼和随身携带的一点盐巴外,他们不用任何佐料。只要在沙滩上刨一个坑,在坑内铺上几层芭蕉叶代替铁锅,然后装上清水和鲜鱼,将河中卵石取来放在火塘内烧红,再将烧红的卵石一个接一个地投入装有清水和鲜鱼的芭蕉叶内,于是不用锅不用油的鲜鱼汤便这样烧成了。这种鱼汤味道鲜,而且有烧石的干香,吃起来别有风味。据说这是渔民或猎人在野外抓到鱼后,既馋又饿,灵机一动想出的聪明办法。

  酸、辣、香、脆的民俗风味

  在西双版纳的这几天,吃过各种各样的傣家风味菜,如夹心香茅草烤鱼、蒸笋肉、马鹿肉剁生、酸猪脚、酸笋鸡肉、酸笋煮鱼、煎荷花蛋蛹等等,怎么吃都吃不过来,后来我都有些晕头转向了。因为那些烤、蒸、剁、腌、煮、炸的菜肴,要么记住了菜名却猜不出做法,要么打听到做法又混淆了菜名。当地人告诉我,傣族风味菜可以用酸、辣、香、脆四字来概括。下面几道,就是令我印象较深刻的菜肴。

  南瓜花肉馅将五花猪肉去皮、洗净、剁碎,把猪肉跟南瓜花搅在一块,拌入切好的葱、蒜、盐等配料。将肉馅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塞进一朵南瓜花里包好,用竹片夹住放在火炭上烘烤。将滚烫的猪油淋在烤熟的南瓜花上,等油滴干以后,肉馅呈深黄色,就可以切开食用了。这是一种食花的办法,云南花多,光是看而不能吃,好像有点浪费,做成菜后就有了视觉、嗅觉、味觉的多种享受。

  叶包蒸猪肉将猪肉剔皮、剁碎,把香茅草结成一个小疙瘩,和切好的葱、蒜、青辣椒一起放入肉盆中,再撒上花椒粉与盐,调匀,然后分成若干份,用芭蕉叶包好,放入蒸屉蒸熟。这样做出来的叶包,形状像粽子,肉软酥香,其中的花椒味也很能“压阵”。

  粽包蒸脑花把猪脑花划成若干小块,将猪舌头剁细,与切好的葱、姜、大芫荽、野花椒、蒜、青辣椒、盐等调料一起拌匀,分成若干份,每份放上一片香茅草叶,用芭蕉叶包好装入甑子里蒸熟。这道菜的特色是“软”和“嫩”。

  腌牛脚筋将牛脚用开水烫一下,刮毛后放到火塘上烧透,放入大盆里用水浸泡,再用小刀刮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入大铁锅煮烂。将煮烂的牛脚置凉,剔掉骨头,切成条状放入大盆,用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后捞出,再用冷水洗净、滤干。将红辣椒切碎,将姜、蒜舂碎,加盐,把牛脚连同野花椒叶一起搅拌,然后装入瓦罐密封。半月后即可食用,呈乳黄色,清凉爽口,适合下酒。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