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独特的民风民俗龙舟饭

2017/8/6 12:50:49

   据说:宋朝末年,被元朝大军追赶的少帝,从福建漳州乘坐一艘长船,由数十人快划,到达了珠江三角洲。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宋末遗老,就约定端午节期间在长船装上龙头龙尾,举行竞渡活动。无论传说的真实性如何,但扒龙舟确实体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力争上游的精神,扒龙舟已经成为寄托珠三角老百姓生活理念的一件大事。“文革”期间,扒龙舟被当作“四旧”。1983年,顺德人在珠三角地区最早恢复龙舟传统。现在,龙舟运动已经成为顺德响亮的体育品牌,顺德区也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龙舟之乡”称号。

   一年一度的龙舟活动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一连持续很多天。由“起龙”、“采青”到“藏龙”,或者“游龙”,或者“赛龙”,无论是初五端午日,还是初八龙母诞,甚至到正月十二包公诞,天天都很热闹。龙舟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吃龙舟饭。

   龙舟饭最初的目的是宴请扒龙舟的壮丁们,让他们吃了之后划船特别有力气。最简单的做法是:糯米加上腊肉丁、虾米、墨鱼丁、香菇粒,“一镬熟”,特别顶饱。现在的龙舟饭就丰盛多了,每席有菜十余盆。主菜称“龙舟菜”,用料有辣椒、黄豆、豆角、芹菜和猪肉丝。此外,少不了寓意“红皮赤壮”的烧肉,还有红灼大沙虾、腰果锦上丁、绍菜扒鱼丸、油豆腐煮鱼、猪肉煮节瓜等。还有,必备一碟蒜头蒸辣椒。因为扒龙舟会被水花溅湿身体,所以用这碟蒜头蒸辣椒驱除“扒仔”身上的湿气。

   乡间龙舟饭的烹饪厨师,是从村民中挑选出来,多名业余烹调高手作“候镬”,而炊具、碗碟瓢盆到筷子汤勺都是从各家各户借来的,炒菜的大锅是专门为做龙舟饭购买的,直径就有一米五。垒好大灶,煮的是大锅饭,炒的是大锅菜,久而久之,一些厨艺精湛的乡村厨师便脱颖而出,成为民间烹饪精英。我们也许可以由此推知顺德被誉为“中国厨师之乡”称号的真正原因。

   据说,一起吃“龙舟饭”,就能沾上龙舟灵气,使生意兴隆,家人吉祥平安。村民一般都邀请亲戚朋友一起来吃龙舟饭。现在,来吃“龙舟饭”的市民越来越多,一些“外地人”也会被邀而来,或者不请自来。不问户籍不问身份,只要愿下订者就可参与。“顺德公”好客,那是为了凝聚更多人气,让更多人一起来感受这一团结氛围。三教九流,南腔北调,五湖四海,一同把盏畅饮,共享美食。大家一团和气,其高兴情景,与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相比较,犹有过之。

   龙舟饭经费来源有四种,其一是捐助,最普遍的形式是给神庙“添灯油”,另外就是来自村内工厂、店铺、专业户、个体户和普通村民,以及港澳同胞、华侨的捐赠和赞助;其二是龙船部件的投标所得,;其三是新龙船巡游各村所得的“谢仪”(礼物、礼金等);其四是龙舟竞赛所得奖品,比如金猪、美酒等。

   顺德的清代著名诗人黎简,描写顺德乡饮用过这样两句诗:“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民俗古风的经费问题和环境特点,移之写照龙舟饭也是很合适的。傍晚时分,红霞满天,男女老少就集中到自己的那间神庙前,或者是某个“社公”,或者是某间祠堂,甚至只是河涌边的某块空地。在弥漫着炮仗火药味、纸钱香烛味、美酒佳肴味的潮湿空气中,在临时搭起的简易棚架下,凯旋的“扒仔”披红挂花,昂昂然端坐上席,乐呵呵接受乡亲父老的祝贺。三叔公、大婶婆、老友记、老同学,齐聚一堂,热热闹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席间助兴的乐曲《步步高》、《落水天》,还有《游龙戏凤》等,与此落彼起的猜拳行令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洋溢着顺德乡饮的精神特质。  

   觥筹交错之中,伴随着朦胧醉意,也许你会对这块乡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也许你开始明白顺德人年复一年乐此不疲的原因。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