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

上海名菜草头圈子

2017/12/22 23:03:12

  草头圈子是上海的一道名菜。全国唯有上海特有,而上海又以南市豫园风景点、老城隍庙旁边“老饭店”烹制的为最佳。

  草头圈子是由生煸草头和红烧圈子两道菜合一而成,成菜草头碧绿鲜嫩清香,富有营养。在草头面上中央排放着一堆红烧肥肠,色泽酱红油亮,肠肉酥烂,咸鲜带甜,肥而不腻。草头和圈子红绿相映,荤素合一,美味可口,营养互补。

  草头又名苜蓿,俗称金花菜,系豆科植物,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它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其植物纤维含量特别丰富,用草头制菜,据说古已有之,当时人们还将其作为一种比较好的食用蔬菜端上宴席。民国初年,上海的本地餐馆按民间的食用做法,加以改革,取其嫩头肥叶(选用三片肥嫩叶子,长约4 cm的嫩头),用猪油旺火煸,加白糖,优质白酒、酱油、味精等调味,鲜、嫩、清香、入味,很受食客欢迎。不久名扬全市,并成为上海特色之一,近百年一直盛名不衰。

  圈子即猪直肠,在清代,上海一些有钱人均不喜欢食用猪肠,嫌其太脏,故肉铺里猪肠价格最廉,于是许多小饭店和饭摊便大量用以制作熟食和炒菜出售。当时熟食店中的卤大肠和小饭店、饭摊的大肠粉丝汤、肠血汤、红烧大肠一度闻名于上海,成为上海市民欢迎的大众化菜肴。红烧圈子始于清末,由上海开业最早,经营“肠汤粉丝”最出名的“老正兰”菜馆创制,开始名叫炒直肠,大家嫌它名称不雅,因直肠圆径大,煮熟后像根柔软的圆棒,将其切成小段,便成为一个一个的小圆,故就称其为红烧圈子。圈内肥腴软糯,极其鲜嫩,颇受食客欢迎。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版的《老上海》专集中记载:“饭店之佳肴,首推二马路(今九江路)外国坟山对面,弄堂饭店之正兰馆,价廉物美。炒圈子一味尤为著名。”到20世纪30年代,老正兰厨师根据老食客的要求,将生煸草头和红烧圈子合二为一,成为创新本帮菜“草头圈子”,又名“圈子草头”。

  草头圈子的烹制方法是:选用新鲜黑毛猪直肠,洗去黏液,把肠头整个翻面,撕去油筋,洗去肠内污物,再翻回原状,切去肛门和薄肠,入沸水锅加米醋和黄酒煮2 min,捞出,再用盐、米醋反复揉擦冲洗干净,再焯水后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肠头,小火焖2 h左右,直至肠头酥糯取出,晾凉,改刀成2 cm长的小段圈子。

  再选用肥嫩三叶大草头嫩尖,摘去细枝洗净沥干,炒锅烧至滚烫,加精炼花生油(油量是炒一般绿叶蔬菜的一倍),烧至沸腾(九成,冒青烟),放入草头,旺火急速煸炒,烹少许优质白酒,加盐、白糖、味精、鲜酱油,用铁勺快速的搅拌,炒锅不停颠翻,使草头均匀受热,炒至草头柔软碧绿,起锅平摊在盘内。

  净锅放油,下适量白糖炒至金黄色,加清水烧滚成金黄色糖色盛起。锅中再放油烧热,下葱段、姜片煸透起香,放入圈子煸炒后,烹黄酒,加老抽、生抽、糖色、冰糖、鲜糖烧滚,收稠汤汁,加味精、勾芡、淋麻油,将圈子整齐排放在草头中央,浇上卤汁即成。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