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交流

美食是生着吃还是熟着吃

2017/9/1 12:53:32  来源:食品与健康

  今春,在我国上海等地发生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专家们认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为禽源性,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于被感染的禽类或污染的环境,接触被感染的禽类或暴露于活禽市场是人感染的重要因素。同时,针对人们的担心,专家们说,禽类、禽蛋类经100℃高温加热后,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关于美食是生着吃还是熟着吃的问题,有人说那是人类的一段历史,有人说那是饮食习惯,总之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问题。

  人类曾经有过一个很长的生食时代,长得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熟食年代,以至到了现代,无论是中国的寒食节,还是外国的冷食节,都是对生食时代的种种回忆。

  是自然界中的火,改变了人类的生食习惯。起初,人类对火是恐惧的,往往是敬而远之。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长期接触,反复实践,人类才认识到火不仅是咆哮无常的吃人怪物,同时,火也是温暖的。被焚烧的兽肉芳香可口,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祖先们开始学着很费事地把食物做熟了吃。由生食到熟食,是人类超越动物的一个标志。

  在远古时代,当中国的先民们第一次学会利用野火或保存着的“家火”进行熟食的时候,这才称得起是一种文化。据目前所知,在“元谋人”的化石层里已经发现有未燃完的木炭屑,所以有人认为,在“元谋人”那里并未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食物残存,因此不能确定中国的熟食文化始于“元谋人”,而是距今约69万年的“周口店人”,在那里,人们找到了最早烤肉熟食的物证。

  正因为火对饮食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所以,我国历代古籍中有许多相关记载:

  《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这是用火加工制做肉食品。《诗·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这是用大火烧灭害虫的记实。《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这是用火做饭和加工制作肉食品的写实。《诗·大雅·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这是用火加工制做肉食品。《诗·大雅·韩奕》:“其肴为何?炰鳖鲜鱼。”这是用火烹煮水产品记录。《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这是用桑薪生火取暖的史料。《易·说卦》:“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这是古人高度评价火的作用。《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这是将火,用于农业生产的记载。

  祖先们很费事地把食物做熟了吃,肯定不是在玩情调——像今天的人们把冰淇淋或者咖啡弄得花里胡哨那样,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

  古人最初把食物弄熟了吃,可能只是为了好吃。因为不论是淀粉、蛋白质还是脂肪,生嚼起来都比较费劲。用今日的视角分析,通过把食物弄熟,淀粉会吸水膨胀、交联糊化,随后形成很好的口感;而蛋白质经过加热产生了变性,尤其是其中的结缔组织失去了机械强度,从而使得嚼起来比较容易。

  更重要的是,古人在熟食后发现,食物不仅吃起来容易了,而且吃完之后也不容易生病了——至少不会经常拉肚子了。

  “吃了生的东西会拉肚子”、“喝生水要生病”,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被大人们反复教诲过的信条,这个观念,约定俗成,代代相传,不问为什么,以至于到了现代许多人喝纯净水时也要烧开放凉了再喝。现在,科学知识普及了,人们方才明白拉肚子不是因为吃了生食,而是生食中所带的细菌做祟。在把食物弄熟的过程中,细菌即使没有被剿灭干净,剩下的散兵游勇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在现代食品加工中,尤其是配方食品中,灭菌几乎是最核心的步骤。而在食品制熟的过程中,也是要通过加热致熟来达到灭菌的目的。看看我们日常的烹饪操作——煎、炒、烹、炸、涮、烧、烤、炖、煮、蒸——除了“涮”字没有“火”以外,其他的一看就知是在加热。而“涮”里面的“水”指的是滚烫的开水,还是在加热致熟。所以,人们一提到把食物弄熟,总是不假思索地想到加热。加热确实是最有效地把食物做熟的方法。在120℃(高压锅里的温度)下加热20分钟,几乎没有细菌能幸存下来。如果到了140℃,那只需几秒钟就够了。

  不过,人类吃惯了熟食,现在又怀念起生食来了,且不说不少人热衷于品尝日本料理的“刺身”(生鱼片),笔者也见过在餐馆内一位“洋范儿”的小姐大吃带血筋半生牛排的场面,真不知此小姐娇嫩嫩的、装惯了白菜萝卜的肠胃能否消化得了。一些年轻人追求多元文化,赶个时髦,图个时尚新鲜可以理解,但当前人们怀念生食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重视食物的营养和口味。

  熟食固然解决了灭菌和好嚼的问题,不过也破坏了人们需要的东西。比如说,要把食物中的细菌“热死”,细菌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比细菌更不耐热的小分子成分,像维生素、香味物质等等,也跟着“无罪受过”失去了功能,或者飘然而去挥发掉了。在加热过程中,食物的外观也大受影响,失去了青春活力,让人食欲大减,没了胃口。

  社会在发展,文化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变化,对美食的口味也越来越刁,既要安全营养卫生,又要味美好看有档次,难怪许多时尚者又热衷于追求生食。如今,加热这种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食物加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

  那么有没有既能够实现加热的好处,却又没有加热弊端的食物加工方式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开始了“非热加工”食物的广泛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比如高压处理、脉冲电场、交变磁场、紫外照射等。这些现代技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食品加工的目标。不过,其中大部分在推广应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高压处理的成本能够降到商业化的地步,得到推广应用。

  高压加工的原理与特色是所谓高压加工,就是把食物放在高压下保持一段时间,以实现灭菌和改变质地的目标。这里说的高压,并不是通常“高压锅”里的“高压”。高压锅里的压力为两个大气压,10米深的水下压力是一个大气压,而高压食品处理需要的高压却动辄几千个大气压。

  众所周知,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而细胞在高压下会发生许多变化,比如细胞膜被破坏,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酶会失去活性等。当然,作为生命体的细菌也会经受不住高压而全军覆没。但是,细菌对于压力的反应要比人类顽强得多。普通人在几米深的水下就非常难受了,而细菌在2000个大气压下还能支撑一段时间。而在3000~6000个大气压下,大多数细菌就坚持不住了。

  蔬菜水果中的细菌,也就是这点“道行”,所以用6000个大气压对付,也就可以了。而肉类中却有一些“顽强分子”,在6000个大气压下还能够逍遥自在。对于这些顽强分子,则要换个路数。比如再加热到几十摄氏度,来个双管齐下,它们就顶不住了。

  还有一类叫细菌芽孢的东西更是有“功夫”,把它们送进“老君炼丹炉”加热到75℃还能在8000多个大气压下生存,比齐天大圣孙悟空还能耐。不过,人类毕竟技高一筹,想出了一种“循环加压”的高招。先加高压,诱使细菌芽孢进入紧急状态,严密地把自己保护起来。人类则假作撤军佯退,撤去压力。芽孢们误以为危机已过,纷纷发芽繁衍。而后,人类再次加压,回师横扫,细菌们则落得个全军覆灭。

  有趣的是,食物中的维生素、色素、香味物质等小分子物质,对于高压这种“逆境”却不敏感,换句话说是“怕热不怕压”。当细菌们在高压下苦苦挣扎的时候,它们却在一边谈笑风生,潇洒自如。这就是高压处理的最大魅力——既杀死了细菌,又保留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高压处理食物,早在1890年就被发明了。不过直到1992年才在一些国家实现了商业化。第一种商业化的高压食品是果酱。现在,高压处理成功地应用到了果汁、米饭、火腿肠、海鲜等食物上。其中对海鲜的高压处理优势非常明显。

  一般人吃海鲜图个“生猛”,喜欢生吃。但很多海鲜,尤其是牡蛎类,带有一些致病菌,生吃要付出代价。但是要把海鲜深度加热到杀死细菌的地步,则味道又不鲜了。而高压处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杀死了细菌而对风味几乎没有多大影响。

  话又回到了本文的题目上,美食究竟应该是生食好呢,还是熟食好呢?

  现在的问题有些复杂化了。因为某一天您在超市里拿起一袋食物问售货员小姐“这是生的还是熟的”时,售货员小姐将会很为难地回答:“这是生的熟食,或者是熟的生食……”会弄得您一头雾水。但是她说的确是实话,因为她说的即是“非热加工”的食品。说它是生的,是因为它没有被加热过;说它是熟的,是因为它确实可以像熟食一样直接吃而不拉肚子。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不会那么幸运,比如,您到餐馆要了一盆生食,谁知道它有没有经过“非热加工”的高压处理。因此笔者建议诸君,为安全计,尽量少吃或干脆不吃生食(洗干净的蔬果除外);对于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家常菜,笔者奉劝您一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还是做熟了吃更靠谱。少玩“洋范儿”,不然摊上事后悔可就晚了。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