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政管理

聚乐村金子招牌百年华彩

2009/7/15 17:25:50
近30年前的一天下午,慕名走进位于西冶街上的聚乐村饭庄,镌刻着“聚乐村”三个硕大金字的匾额悬挂在正门之上。进大门迎壁上,画着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再进月圆门,便是宽敞清新的庭院,两座中式楼房分列东西。不到就餐时间,饭庄里少有的寂静,走在木制楼板上发出“咚咚”的响声,两楼走廊上有朱丽华饰的雕栏,金粉灿烂的画廊,楼前厦廊分别矗立着八根方柱,镌刻着古代名人佳句。一边听着朋友的介绍,一边仔细地搜寻着往昔辉煌的印记。后来又去过几次,也曾在此小酌,优雅的环境、讲究的菜品、周到的服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15年前经过西冶街,没有看到饭庄,听说拆迁了。今年6月,看到聚乐村申报中华老字号的材料时,首先想到的是:今天的聚乐村是什么样?
牌匾 见证历史沧桑
  
走进聚乐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鹏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聚乐村”那块匾,感到既意外又惊喜,像见到久别的朋友。“聚乐村”三个金色大字在黑色底衬下异常夺目,两条深深的裂纹仿佛在述说着匾额的沧桑。王鹏手抚着匾额,就像面对着一位百岁老人,心情激动,动情地讲起这块匾失而复得的经过:1919年夏天,栾玉琢、王广镛、石毓麟等人,以“聚太和气,乐适意游”之意取名“聚乐村”,由进士出身的张焕宸为其亲笔题写,刻制了“聚乐村”三个金色大字匾额,开设了饭庄。当时在博山有钱人家中,有影响的是石、张两家:一是进士出身的石金声,当过劝业道、黄河道道台,系“仁和成料货庄”股东;一是进士出身的张焕宸,曾任过河北省肥乡县、昌黎县知事。清宣统退位后,张居家赋闲多年,后任过博山县商会会长,是当时既有权势又有众望的地方绅士。栾玉琢早年跟张焕宸在任内当过厨师,交往甚密,他除了积累了一套谨慎、周到侍奉“老爷”的经验外,又有一手绝妙的烹饪技艺。王广镛也是博山名厨师,在济南饭庄工作多年,精通南北大菜,红白两案均极娴熟。他们看到当时博山商业兴盛,开饭庄有利可图,便趁此大好时机,在靠山张焕宸有力支持、“仁和成”经理石毓麟的赞助下,决定集股开设饭庄。对字号名称、组织形式、资金筹集、人员配备安排等,都做了详细的研究。饭庄先在叠道街路北开业,从1919年到1932年,在这十多年里,聚乐村盈利不小,积累了雄厚的资金,经股东会议研究,用款四千余银元,另觅新址扩大经营,于是在西冶街中段,新建了四合院,盖起了两座东西二层楼,比旧址扩大两倍,修建完毕后,经过油漆彩绘,粉刷装饰,饭庄面貌焕然一新,生意蒸蒸日上,整日是“车水马龙,顾客盈门”,每天平均接待顾客二十桌左右,如遇节日或大集,则多达到三四十桌。在营业时间上,一般是早上八点开始营业,到午夜十二时方休,营业额最高时,每天曾达五六百元现洋,当时每袋面粉才两元多钱,这为“聚乐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聚乐村”这块匾额也更加光彩耀人,众多食客便是冲着这块招牌而来的。众多商号、货栈、厂矿、作坊等,凡有筵席,无不在聚乐村设宴;其他如祝寿、乔迁、结婚、析产、承嗣等,也以在聚乐村请客为隆重;驰名中外的四大名旦及各种艺术团体来博山演出,也是在此接待。
  
1956年公私合营后,聚乐村饭庄划归博山饮食服务公司经营,得以扶持和发展。然而,“文革”时“聚乐村”这块写满辉煌的匾额却被当成“四旧”摘下。昔日的记忆仿佛一夜之间从人们的大脑中消失,这块匾额被毫不珍惜地做了菜板。说到此,董事长王鹏小心翼翼地摸着匾额背面的刀痕,就像不忍看到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在那已布满皱纹的脸上又叠加上伤痕一样。他说,当年公司有位看传达的老人,每天看到匾额被人们乱剁,就像剁他的心头肉,十分心疼,昔日饭庄繁荣的景象,在他脑海中总也抹不去。他始终觉得这块匾额不能就此消失,迟早有一天会重现往日的风采。于是,他悄悄地将匾额移至传达室,铺上被褥做了床板,这块匾额在他的精心保护下,才免遭厄运。老人退休后,匾额几经转换,被人们不经意间丢弃在杂物间,无人问津。1999年8月28日,王鹏被推举为公司董事长,公司已濒临倒闭,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匾额。经过多方打听,才在布满蜘蛛网的杂物间里,从堆满废弃物的下面,将这块历尽沧桑的匾额找出来,匾额上布满了绿苔,早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但王鹏却在这一刻心定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变成了希望。经过重整后的匾额,2001年在博山首届饮食旅游文化节上亮相,成为旅游文化节的亮点,引起关注。他说,别小看了这块匾额,企业要想重振当年雄风,必须依托它。它凝聚着几代“聚乐村”人的心血,包含着许多“聚乐村”人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块匾额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是我市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商业老字号匾额,成为公司珍贵的历史文物。

文化 彰显百年魅力
  
说到博山饭,人们常常想到“四四席”,由此联想到具有代表性的“聚乐村”。“聚乐村”作为我市最有影响的餐饮老字号,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之所以至今仍被人们牵挂,不仅仅是其辉煌的创建历史,更重要的是其近百年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和涵盖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文明历史,具有鲜明的地区代表性。
  
“聚乐村”的饭菜质量和花色品种是有口皆碑的。由于经理栾玉琢先在北京饭馆学艺,后在张焕宸公馆做厨师,他练就了一手“公馆菜”的制作工艺,擅长烹饪、调味的精湛技术。副经理王广镛曾在济南饭庄学艺,精通南北大菜,花样翻新,技艺超群。他们两人通力合作,把有北京风味的“公馆菜”和有济南风味的“饭馆菜”融合在一起,不断研究创新,创出了具有博山特点的“清汤菜”和“红烧菜”。博山菜得力于汤头,诸般菜肴的清香味醇均是使用高汤的缘故,所以汤之不存,博山菜便失去本色风韵。“聚乐村”名厨王德汉是制汤高手,故有“王德汉汤头”之说。
  
聚乐村饭庄进一步带动形成了博山“四四席”的套餐制,并将这一菜肴规制推向极致,对博山及周边地区的宴饮习俗产生了极大影响。所谓“四四席”即四拼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计十六品,供八人食用,人均二品。除四拼盘外,其余者兼有炒、炸、溜、氽、蒸、炝、烩等形式组合。至于菜肴的品位高低和饭菜的增减数额则根据菜金多寡和就餐者的食量而定。“四四席”菜肴搭配合理,不仅足饱饕餮,也有益健康,依数理而言也极有渊源。试想席踞八仙桌,坐漆木圈椅,两两相对,宾主得序,显示个四面八方的开头,合出个四红四喜的吉数,所以深受欢迎,沿袭至今。
  
“聚乐村”的饭菜齐全,制作精良,味道醇美,闻名遐迩。在面食方面,较为有名的如“荷叶饼”、“盘丝饼”、“金丝糕”“银丝卷”、“虎蹄包”、“蟹黄水饺”等。在菜肴方面,如“梅花大肠”、“蝴蝶海参”、“红烧鱼翅”、“荷花肘子”、“绣球丸子”等,这些菜形象美观,营养丰富,清香可口;其他如“布袋鸡”、“鸳鸯鸡”、“三鲜锅”、“生肉火锅”、“爆炒腰花”等亦脍炙人口。仅甜菜一项就有“蜜汁山药”、“拔丝山药”、“琉璃山药”、“水晶馍”、“琉璃藕”、“琉璃核桃仁”、“糖汁莲子、”“八宝饭”等不下二十余种,至于其他名菜佳肴,就数不胜数了。现今的《博山菜谱》就是以“聚乐村”老厨师的拿手杰作为基础的。
  
多年来,“聚乐村”培养了不少厨师和管理人员。著名的厨师王广镛,是博山菜肴制作大家,他精通南北大菜,红、白二案技术超群。他曾在军阀政客张勋幕下当过一年多包厨,每天的菜肴多达三十余种,一年之中饭菜不重样。他之所以成为名厨,不仅是会做南北大菜,对地方风味的土产名菜,更是手艺不凡,如“蜜饯海棠果”酸甜适度,“爆炒绿豆芽”脆嫩可口,“海米馏豆腐”香酥嫩滑,“三鲜豆腐箱”筋道味鲜,别具风味。他还是一位育人的能手,经他亲自培养的厨师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冯兰谱,是我市一级厨师,擅长烹炸。李永昌站炉台40年,他的烹调技术和饭菜质量,俱臻上乘。还有一位名厨师孙乐金,曾任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厨师,他做的饭菜深受外宾的欢迎。其他如王福海、阎百珍等厨师,技术全面,为饮食业培养新手近百人。

创新 擦亮金字招牌
  
1999年,公司选举产生了以王鹏为总经理的新任领导班子。面对千疮百孔的企业现状,王鹏等公司领导,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对“聚乐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2003年,对企业冠名、商标、国际域名等领域的知识产权都进行了全面注册。同时,博山乃至淄博地区广大消费者也热切希望,聚乐村饭庄作为地区餐饮业的杰出代表,能尽快恢复经营。但面对几代人用心血浇灌的这一民族品牌,企业经营者没有被即得的经济利益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面对一切,厚积薄发,寻找最佳时机。毕竟,沉淀了近百年的“聚乐村”品牌属于社会,属于人民,巨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容许现代经营者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是着力于扩大和延伸聚乐村的品牌内涵,使之更能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消费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2002年,在首届淄博名小吃认定会上,经过在原聚乐村代表菜基础上发展改进的26个菜肴产品被评定为“淄博名小吃”。2002年,出身于烹饪世家,曾长期在“聚乐村”饭庄工作的特级厨师刘书文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国烹饪大师”。2003年4月,企业在原国有“博山饮食服务公司”基础上进行了民营化股份改制,冠名“淄博博山聚乐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同年9月,完成了由老企业向新企业的“聚乐村”商标转让。2003年,“聚乐村”系列产品荣获“中国食品市场放心品牌”称号,同年,“聚乐村”牌叉烤肉、枣肠、枫干肉、樱桃肉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成为淄博市拥有此殊荣最多的企业。2004年,在山东省第二届名小吃认定会上,“聚乐村”牌烤肉、寸肠、香肠、猪肉干、酥锅被认定为“山东名小吃”。2003年,公司依托自身资产优势,投资1500余万元,新上现代化的冰淇淋制作生产线,并与中国食品第一品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行业唯一赞助商——内蒙古“伊利”乳业合作,建立了年生产能力6000吨,产值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的冷饮生产基地,合资成立了内蒙古伊利集团淄博分公司,产品覆盖鲁、豫两省,并成为博山区纳税50强企业,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聚乐村”牌系列肉食品,有着悠久的制作传统,特色浓郁,个性独特,烤肉曾以其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生产制作工艺,被作为技术文献列入《中国食品制作工艺大全》;醇香浓郁、独具特色的肠类肉食品,也以其货真价实的产品质量,享誉市场,在当地消费者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至此,聚乐村作为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老字号,重又焕发出青春。
展望 铸就新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初,博山区因大规模旧城改造,聚乐村饭庄被拆除。虽然城市改造和市场等缘由,饭庄近十年未能恢复,但作为品牌的拥有者和经营者,聚乐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一直没有放弃重振聚乐村辉煌的决心,并始终致力于老字号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做为公司的掌门人王鹏把恢复饭庄作为公司发展的首要任务,将恢复重建”聚乐村饭庄“正式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并成为现代聚乐村人为之不懈努力的辉煌梦想和奋斗目标。近日,已确定饭庄重建位置,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人们视野中消失已久的“聚乐村饭庄”将在博山城区恢复重建,届时,维系了几代人的夙愿也将得以实现。
  
展望公司的发展前景,王鹏充满了信心,他说,公司将借中华老字号这一招牌,把握难得的发展契机,逐步将公司的餐饮、食品加工一系列“聚乐村”品牌做实。有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淄博名小吃”就可以进一步做大,企业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向前发展,把传承下来的经验,在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品牌充实进新的元素,使之发扬光大。中华老字号的含金量很高,以此公司在做好已有产品的同时,将开发研制出健康、绿色、原汁原味的食品,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向地域化发展,使其产品在省内外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弘扬聚乐村的企业文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将“聚乐村”这一淄博饮食文化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强,续写百年华彩,铸就新的辉煌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