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动态

与时俱进 话中西饮食交流

2007/9/23 21:14:54

近来在餐饮上进行中西饮食交流成为了行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必然会有交流。有了交流,饮食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逐渐满足社会的需求。
  
中西饮食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使得西式饮食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时尚。当时一些商家为了迎合某些阶层的需求而推出了“中式西餐”,即将西方的烹调技艺与中国传统菜肴制作相结合,做出符合国人口味的西餐,并在用餐时运用了西方礼仪。这恐怕是最早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中西饮食交流。
  
其实,世界三大烹饪王国和我国四大菜系,都是经过长期的交流而形成的,各具有一定的特色,代表着一个区域的饮食。如粤菜系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中原汉民族客居岭南带来的大量烹饪技术,特别是南宋皇室南迁后,促使中原饮食与岭南地区饮食得到了充分交流;另一方面广东曾是清政府对外通商的重要地区,也使西方人在那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果使粤菜成了最早吸取西式烹调方法的菜系。又如晚清至民国初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海派菜,是在集苏、浙、川、粤等菜系优点的同时吸取西方饮食的一些特色而形成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居在四川盆地的麻辣川菜、岭南的生猛海鲜粤菜掀起了“南菜北渐”饮食交融的浪潮。在今天的餐饮市场上,常见到饭馆酒楼玻璃上贴有“川、粤、家常菜”的字样。川、鲁、粤本是各自一方的菜系,竟来到同一餐馆,这就是饮食交融的现象之一。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贸往来变得更加频繁,我国迎来有史以来中西饮食最大程度的交融,也就有了当前的中西饮食交流的话题。
  
既然中西饮食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交流后的路该如何走呢?其实就是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人们口味的菜点,更好地服务于国人。如在晚清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国人口味而推出的“中式西餐”,就是这一模式。在今天,我们大量采用西式炊具(如控温油炸锅),以及西式调味料(如番茄酱)。现在我们称这条路为“中菜西做”。而晚清时期国际经贸交往及物流业不如今天发达,使得一些西餐原料得不到大量的、经常性的采用,因此另一条道路——“西菜中烹”在当时成了人们的奢望。“西菜中烹”就是选用地道的西餐原料(如新西兰小牛肉)用中式烹调技法烹调出符合国人口味的菜点。而在今天就行得通。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特别是上海世博、北京奥运将举办。为了满足他们的饮食需要,我们也可以做出“西式中餐”来“填补”。
  
当然,在交流的道路上必然会有曲折和挫折,因为中西饮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下所创造的不同饮食。所以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不能“邯郸学步”,一味跟人学,这样不但学不好,连自己原有的东西都会忘掉,即不能丢了自己的特色。其次,不能“买珠还椟”,中西饮食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要选择其长去其短,即做到“洋为中用”,不要反之,取舍不当。另外,更不能“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犯教条主义的错,不从实际出发,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中西饮食交流的目的就是为学习西式饮食之长来丰富国人的口味,促使我国的餐饮市场更加繁荣,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尽早把握才会早日得益。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