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上海模子菜

2017/9/1 15:29:05  来源:食品与生活

  像我这个年纪或更年长的上海朋友,一定记得乍浦路和黄河路这两条美食街。小朋友也许只知吴江路,但是和前辈比起来,吴江路廉价食物当道,有股小家子气,不值一提。

  其实也不必多作比较,总之盛况已逝,当今管他什么乍浦路、黄河路、吴江路,统统不上路。除了少数几家外,剩下的馆子几乎皆可列入“人生必不去餐厅”的黑名单矣。

  和现在那些乱七八糟的美食街或者美食城不同,当年的乍浦路和黄河路,几乎所有的馆子都由本地人经营。菜式方面,本帮为主,兼顾江浙,有时也受粤菜的影响,更有意思的是,创新菜层出不穷,家家都有几道拿手的,天南地北,不拘一格。

  很难说清这些菜到底属于哪个菜系或流派,因为由上海大师傅发明,归为本帮情有可原。但是和那些名门正派的国营饭店菜又完全不同,非常特别。

  好听一点,叫“海派菜”,用通俗的话来讲,称为“模子菜”。

  所谓“模子”,上海方言是也,单用的话,是个褒义词,赞你做事上品,讲义气,够朋友,加上定语即刻转为贬义,像“打桩模子”,意为掮客,就不是好的形容词了,“赤佬模子”更是骂人的口头禅。

  对于“模子菜”的解释,也有两层意思,正面报道中这么描述,“顾客想吃什么,即叫厨师烧出来,大家都喜欢,过几天菜谱上就有。”对不对?似乎也没错,不过挖得更深一些,和餐厅老板们多少有点关系吧。

  这一批家伙,打过桩,站过街,闯过祸,坐过牢,卖过外烟,贩过洋酒,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超出你我想象。有些对食物爱得交关,落魄之际,自然彼此交流,后来渐渐发迹,开设餐厅,把从前谈起的那些菜一一实现。我认为此说的可信度更高,不过好汉不提当年勇,大家有所忌讳罢了。

  另一个佐证是十之八九的馆子现已关张,并非经营不善,赚得满钵后不知怎么花,结果赌与毒沾身,神仙也难救。乍浦路我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在黄河路一住20年,亲眼所见,发表几句意见,应该有点资格。

  说起“模子菜”,不得不提“毛蟹年糕”。我们都以为是老菜,其实翻开1980年代的老菜谱,只有炒毛蟹,加几颗毛豆而已,下年糕同炒,绝对是“模子”们开动脑筋的功劳。所以,在“德兴馆”、“老正兴”之类的百年本帮老店反而找不到,非去“小南国”、“鹭鹭”或是“梅园村”才行。

  “小南国”和“梅园村”均从黄河路起家,“鹭鹭”打个擦边球,发源于几百米之遥的成都路。“模子”餐厅硕果仅存的,也只剩他们。

  以“小南国”为首,连锁店开得多,水准较单家店时低落不少,好在有些看家菜还是维持得像模像样。我前几天去“鹭鹭”在恒隆广场的分店,就觉得不错。

  毛蟹年糕上桌,色面一流,相当入味。“这道菜做不好,算什么‘模子’?”经理自豪地说,“我们只准头灶的师傅下手。”

  “当然,他们都是上海人。”他紧跟着补充。你看,诀窍就这么简单。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