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

传统美食典故(二)

2017/6/1 0:39:36

 宫保鸡丁

  川菜系列里有道名菜——宫保鸡丁,不但西南诸省城乡人民喜欢吃,就是外地来客吃后也赞口不绝,究竟宫保鸡丁的菜名是怎么得来的呢?

  丁宝桢(1820-1886),贵州平远人,同治五年(1866)升任山东巡抚(省长),同治八年,六品蓝翎太监(总管)安德海恃慈禧宠信(干儿子)作恶多端,自称奉旨去杭州采办龙袍,船队浩浩荡荡沿运河南下。抵达德州时,丁宝桢以无传牌为由,立即逮捕并斩了安德海。安被砍首晾尸三天,天下无人不拍手称快,而慈禧却恨之入骨。光绪三年(1877)调任四川总督,12年后病故于成都。因政绩卓著,被朝廷追认为太子少保(宫保)衔,谥文诚,入“贤良祠”。人们尊称丁宝桢为宫保,他所习惯炒制的鸡——宫保鸡。

  地道的宫保鸡,选嫩而肥的公鸡,杀后去骨,切成似白果大小的鸡丁,配以湿芡粉、糍粑辣椒、甜酒酿、酱油、醋、姜、蒜、葱、盐等配料,旺火热油爆炒而成,色泽红亮,肉质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香味喷鼻,这一名牌菜因人而贵,外来游客都要品尝。但有些饭馆老板不知道宫保鸡的由来,却在菜单上写成“宫爆鸡”了。

  无为板鸭

  过去无为县城的厨师制作板鸭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但是,板鸭只能作为一般菜品,登不上大雅之堂。无为城鼓楼附近有一个名叫林源的孤儿,他有一手做板鸭的好手艺,但因本小利微,每天靠做一二只板鸭来糊口,快30岁了还没有成家。不过,林源和邻居家的闺女何泉青梅竹马,有着深厚的感情,只是因无钱送上聘礼,不敢向何家求婚。这年中秋佳节,林源鼓起勇气,手提一只自己精心制作的板鸭,来到何家求婚。何泉的母亲素闻林源聪明勤劳,对这门亲事倒也不反对,但看到林源带来的所谓聘礼,仅是一只板鸭,唯恐世人讥笑,便暗示何泉,好言相慰,将林源连同带来的板鸭送回家去。他回到家中,“闷灶”已将粥炖好,但他闷闷不乐,无心去吃。他顺手将板鸭挂在“闷灶”上面的铁钩上,又往尚有余火的“闷灶”膛里添了几把木屑,便和衣倒在板床上睡了。木屑缓缓地半燃半灭地燎着,冒出一股细烟,直熏板鸭,约过三四刻钟,一只光洁的板鸭竟变得皮脂油亮、色泽金黄,泛出一股奇异芳香。“好香啊!”当何泉再次推开林家的大门,一眼看到挂钩上金黄色的板鸭,连忙推醒林源,问到这只板鸭从何而来。林源一见,惊喜交加。他仔细察看后,认定是木屑烟熏成,便将板鸭重新作一次短暂的卤焖,顿时板鸭变得肉嫩色美。何泉说:“这样好的板鸭还未见过呢。”“那就送给你妈妈先尝尝吧。”林源说着,拉着何泉转身又跨进了何家,何泉母亲一见这只板鸭不比寻常,又是出自林源之手,满心欢喜地吃着板鸭,称赞味道好极了。

  林源与何泉结婚后,悉心研制了质量更高的板鸭,这种板鸭不仅成为地方特产,而且畅销到省内外许多地区。如今,无为板鸭已被人们刮目相看,堪与北京烤鸭、南京板鸭相媲美,并且是当地人用来赠送亲友的珍贵礼品。更为奇特的是,无为板鸭已作为当地未成亲的女婿拜望丈母娘的必备礼品。当这份特殊礼品被拒收时,表示对男子的求婚仍在考虑中,而一旦被愉快地收下,则说明对方已同意将女儿在近期内出嫁,男方就可以准备迎娶新娘临门了。

  黄金肉

  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一带。最初,他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夫。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次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烩,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上最后一道菜,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能,忙将切好的里脊肉,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以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擢。

  后来,努尔哈赤成了清朝开国皇帝。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因此,清朝皇帝都把黄金肉视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恩典赏赐。

  长寿菜

  一年初夏,康熙到热河行宫木兰围场去打猎。三十六营的头目们都拿着金银财宝来进贡皇上。其中一营的头目名叫海通,为官清廉,经常周济穷人。眼下确实没有东西向皇上进贡,为此犯起愁来。彷徨中,他向窗外望去,发现田野上有许多百姓成群结队正挖一种叫做“三叶菜”的野菜。于是,海通派人去挖了些野菜,然后装了一袋子,给皇上送了去。康熙一看,海通竟然拿野菜糊弄他,刚想发怒,海通却不慌不忙地说:“我进的是长寿菜,天赐宝物。这菜芳香扑鼻,味道鲜美,吃了去痰生津,心宽目明,长命百岁!臣愿为皇上亲手烹制长寿菜。”康熙听罢,命他赶紧烹制,他要亲口品尝。海通将野菜用大火快炒,加酱油、糖、盐再炒后即成。然后恭敬地把菜送到康熙的面前,碧绿的菜叶拼成个“寿”字。这菜果然香气醉人,吃起来脆、嫩、滑,康熙不禁食欲大增,神清气爽。于是重赏了海通,并要求他以后多多进贡“长寿菜”。

  鱼头豆腐

  乾隆微服出访到吴山,在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汤鸡。他饥饿交加,便走进一独居人家想找一些食品充饥。屋主王润兴是一个经营小吃的小贩,见来人如此模样,顿生同情心,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他便把没卖出去的一个鱼头和一块豆腐,加一些佐料放进砂锅中炖好给乾隆吃。乾隆觉得这菜比宫中的山珍海味还好吃,汤白味鲜,入口细腻。

  乾隆再次到吴山,他没忘记这位王小贩,又去这间破屋子,对王说:“你手艺这么好怎么不开一个酒铺?”王说:“我自个儿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开店。”乾隆赏赐他五百两银子,还提笔写下“皇饭儿”三个大字,落笔竟是“乾隆”二字。王润兴这才知道他遇上了当今皇帝,惊得长跪不起。从此,王润兴便把乾隆御笔“皇饭儿”挂在中堂,专营鱼头炖豆腐。“鱼头炖豆腐”在几代人的不断改进下,如今已是颇有名气的菜肴了。

  神仙鸡

  神仙鸡是金华、衢州一带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烹调别致的传统名菜。此鸡肴红润油亮、酥烂透熟、鸡香味鲜。关于它的来历,在池地民间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相传有一次,八仙驾云回东海蓬莱岛,路过金衢盆地时,下视凡间,山清水秀,景色非凡。于是韩湘子停下云头,轻佛仙帚,对众仙提议:“此乃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吾等何不下去畅游一番?”纯阳道人吕洞滨正中下怀,扑哧一笑:“好呀,我这凡肠真该填塞一番了!”于是众仙按下祥云,落到芙蓉峰顶。何仙姑暗想:“不该轮着我无米火炊了,何不趁机难一难这仙人凡肚的吕半仙!”于是她从和盒中摸出1只鸡、1壶水,转眼间盆、钵、碗、筷、油、盐、酱、醋一应具齐。最后摸出一只铁锅,偷偷拔下发际玉簪,在锅脐上戳了几个洞孔说:“谁饿谁当值日灶君!”曹国舅知道何仙姑是“将”吕洞宾的军,忙敲着七巧板唱道:“仙人不饿肚,肚饿不仙人,仙人难为炊,枉为上洞仙。”汉钟离也已会意,满口称对。铁拐李一个劲地咕:“呀!呀!呀!”张果老则“通、通、通”地猛敲凤阳鼓。其他人佯装不理,只有吕洞宾一心想吃饭,忙架灶,安锅,倒水入锅。

  可是,当吕洞滨刚把鸡放入锅时,锅里的水已漏得不剩点滴了。张果老俏皮地说:“我的鼓不是早就告诉你了:“洞、洞、洞!”吕洞滨翻锅一看,果然锅底几个亮点点,就惊讶地说:“这锅怎么烂了?”蓝采和也觉得奇怪,说:“好好的锅子,怎么一下子就烂了?焉有此理!”品洞滨把“焉”误听成了“盐”,急忙放下锅子,随手抓来一把盐放在锅底上,“糊”住了洞孔,并说,“多谢蓝大仙指点!”说着,随手又把鸡盛入锅中,加上佐料,就近拣起了块碎瓦片放在锅底,生火煨鸡。但锅底下柴草已漏湿,生不起旺火,只好烟熏。一柱香功夫,鸡酥香飘,引得各位大仙都来争夺品尝,个个吃得油光满嘴。连称:“好鲜、好香!”后来,“天机”泄漏,“神仙鸡”便传到金华、衢州一带民间。

  神仙肉

  传说,神仙肉是清末徐州巨富张某家厨周步创制的一道药菜肴,张某食后身体转弱为强。原来张某自称是张良的后人,好神仙之术而追求玄门左道,经常参星拜斗,守庚申,服灵砂。由于过分劳神费力,加上丹砂慢性毒害,身体日渐衰弱,生命垂危,诸医无策。这时,家厨周步向其家人说:“我有一菜可使主人转危为安。只是怕他不肯吃。”家人忙问何菜,周步向家人低声说了,并提出一个让张某吃此菜的办法。第二日,有一面色红润的30岁左右的“道士”来求见张某。张某虽已重病卧床,但听说是道士来访,使请来见。宾主寒暄后,“道士”问张某高寿,张某答曰年过花甲。“道士”说:“你年轻得很,我比你整整大了一个花甲。”张某闻言大惊,随即向“道士”请教长生之道。“道士”说:“我有一奇菜,名神仙肉,内有灵丹妙药,我可秘传给你的家厨,你长吃可以返老还童,久则成仙。”张某吃了神仙肉后,果然身体日见健壮。后来张某向周步询问神仙肉的原料,周步如实回答,张某这才叹服食物与药物巧妙配合之妙,逢人便讲。

  原来,神仙肉是用肉泥、蛋清加茯苓霜,经过油炸制成。因油炸有涨发性,外脆里嫩,酥软可口。肉泥与蛋清营养丰富,茯苓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张某吃了这道既有营养又有药效的菜肴,弃食丹砂,久而久之,自然就病除而体健了。

夫妻肺片

  在四川提起“夫妻肺片”,几乎是尽人皆知,它作为地方风味小吃之一,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受到中外游客称道。

  “夫妻肺片”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个叫郭朝华的,夫妻俩走街串巷,提篮售卖凉肺片,以此为业。由于郭朝华夫妻售卖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讲究,风味独特而为群众所喜食,加之夫妻从沿街设摊,直至开店营业都在一起,群众为区别于一般肺片,故冠以“夫妻”二字,“夫妻肺片”因此得名。发展至今,“夫妻肺片”实际上已是“凉拌牛杂”的别称,最初的主料牛肺已为牛肉、牛杂所代替,因其名气很大,故名称沿用至今。成菜颜色红亮,粑和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成为四川名小吃之一。

  宋嫂鱼羹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忽然心血来潮,要微服私访。几位随行大臣劝不住他,只好随其骑马出行。走着走着,忽然前面飘来一阵袭人的饭香。一位官员兴奋地说:“真香!好香!怎么这么香呵!”乾隆皇帝勒住马,吸了吸鼻子,果然味香异常,为此马鞭一扬,“瞧瞧去,看何人做得这等美味!”即刻数马奔腾,尘土飞扬,跨过一道山梁,又拐过一个弯,眼前是一片好景色,左边是一潭湖水,粼波浩淼,右边是一片湖田,葱茏滴翠,前边有一间茅草为顶芦苇做墙的小屋,屋前摆放几张小桌,香味就是从这儿飘散出来的。乾隆十分高兴,“果然是个奇异的所在。”

  听得铃铛声远远传来,小店主人连忙迎出来,“客官,请到小店歇息。我们店里这鱼鲜,酒好,远近有名,敬请品尝!”乾隆君臣一行正为寻香而来,既然寻着,哪能不吃呢!于是纷纷离鞍下马。店主人上前询问:“客官,要吃什么呢?”乾隆皇帝道:“就拣你店中最香的,赶紧上来!”不一会儿,店家端上一盆糊糊汤来,乾隆一看就有火气,“这是什么东西,糊弄人呵?”正要发作,鼻中却飘进一股香中有鲜、鲜中有辣的味道。他忙舀了点尝尝,真鲜真香,原来就是这种味道把他们引来的!于是就大口喝了起来,又让随行大臣共享,待几人伸勺欲喝时,盆里面的糊糊汤已所剩无几了。虽然每人仅尝到几口,可也美得不得了!所以君臣一行甚是高兴,乾隆便赏店主一锭银子,又问:“这汤是何人所为?”

  店主人谢过后,说道:“小人小本生意,仅夫妻二人操持。这汤是贱内所做。”转身又招呼妻子出来感谢官家。片刻,屋里走出一个年轻女子,按丈夫的吩咐,向乾隆跪谢。猛然间,她发现要谢的这名客官靴子上有龙戏珠的绣图,马上明白了这是皇帝,随即跪请墨宝。乾隆正在兴头上,忙叫随从拿来文房四宝,问明店主姓名后,大笔一挥,“宋嫂鱼羹”四个大字,夺目生辉。从此,以鲜酸麻辣为特点的宋嫂鱼羹就名扬江南了。

  金丝韭黄

  过去,寒冬腊月里新鲜蔬菜少,可在关中的临潼,却有一种骊山温泉水浇灌后生长的“金丝韭黄”,特别地鲜嫩味美。韭黄炒肉、韭黄饺子、韭黄蛋汤,样样都好吃。有趣的是“金丝韭黄”的美名还是慈禧太后封赐的呢。

  那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出逃西行。这一天来到临潼的骊山脚下,眼看饿得走不动了。亲随太监李莲英让御厨用当地盛产的韭菜做成大包子给太后充饥。也许是饿得厉害,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慈禧,竟一气吞下了几个大包子。她觉得味鲜无比,忙问用的什么菜。李莲英回答说:“临潼韭菜”。太后说:“此菜好吃,李太监你真会办事,应该重赏。”李莲英叩头谢恩说:“如今是九月天气,有道是吃了九月韭,老佛爷开金口。您老真是洪福齐天,寿比南山啊。”慈禧要李太监多带些韭菜,好路上随吃随用。李莲英说:“这九月韭已是最后一茬鲜菜,再吃就要等到明年阳春三月了。”慈禧一听,心中不快,只好叫下人将吃剩的大韭菜包子全带上,好路上食用。至今关中有人“抬食咯”的习俗,据说与慈禧叫人抬韭菜包子有关。

  后来,慈禧念念不忘韭菜香,多次派遣李莲英去临潼采办。临潼县令接旨后左右为难,只好下令菜农照办,违者治欺君大罪。时值腊月,哪有青韭?菜农们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这事让天神知道了,为救黎民之苦,托梦菜农,快引骊山温泉浇灌韭苗,再覆盖厚厚的草帘保温。数日之后竟奇迹般地长出了金黄色的鲜韭,菜农们得救了。李莲英回京复命,慈禧看到临潼县令送来鲜香金黄的韭菜,非常满意,赏赐了县令,并赐名为“金丝韭黄”。以后,临潼的韭黄炒肉、韭黄饺子、韭黄蛋汤也都成了地方美食,名扬四海。

  鱼丸

  提起鱼丸的来历,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说暴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生活开始奢侈,每餐必鱼,必需用鲜鱼活虾烹制出来的菜肴,不能有鱼骨虾芒,一旦碰上鱼骨虾芒,厨师便成了刀下冤魂。

  有一天,有位烹饪高手接到皇帝的御令,进宫为皇上办一桌御宴。厨师看到膳房内放了不少鱼,很胆怯,站在案板前发愣。等人们将鱼洗净后,他看到鱼中之刺,激起了对秦始皇的满腔怨恨,心头的愤怒一下子都集中到鱼身上,他随手操起厨刀,狠命地用刀背砸鱼。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自动显露,鱼肉脱落成鱼茸。这时宫中传来急促的催菜声,眼看大难临头。他便急中生智,顺手将鱼茸挤成了小丸子,放入锅中舀了鸡汤汆起来。不一会,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肉质鲜嫩的鱼丸,犹如双双对对的鸳鸯在水中嬉戏。调好口味便端上了桌。谁知道,这道菜味鲜、醇美、爽口,意外地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他指案称为“绝世的珍馔”。那些习惯于阿谀逢迎的文臣武将,又纷纷送来“皇统无疆风味汆”的雅号,这道菜一时成了席上美味,厨师也免遭迫害。从此,民间的老百姓将这道菜称为“汆鱼丸”,也有人称为“汆鱼元”。

  五谷饭

  每年的元宵节朝鲜族同胞总爱吃“五谷饭”。五谷饭,就是用大米、黄米、糯米、杂粮、粟子、大枣、核桃仁及柿饼等粮食和干果焖制而成的食物,吃着又香又甜,别有风味。殊不知,这一民俗还有一个传说。早在新罗时代,国王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年正月十五,他带领众人到野外游乐,半路上忽见一只乌鸦在上面呱呱乱叫,不肯离去。国王预感到要发生什么事,便让心腹大臣到前面去看看。乌鸦将大臣领到林中深处的水池边便不见了。水中出现一位仙翁。大臣慌忙施礼,仙翁也不说话,从怀里掏出一封仙书,封面上写道:“不拆信一人死,拆信两人死。”大臣刚想请教,哪知仙翁早已没有踪影。

  国王看过信后,立即拆开,内文:“速选优秀弓箭手,分上中下三点射后宫衣箱。”国王马上下令返宫,令三名神箭手,按仙书指点射内宫衣箱。弓箭响处,箱内有哀鸣之声。打开一看,曾是经常出入宫的僧人。原来,这位僧人与王后私通,并要害死国王。国王感念乌鸦引路之恩,每逢正月十五,便令人做“五谷饭”给乌鸦食用。后来,朝鲜族老百姓也都在这一天吃“五谷饭”,同庆君王洪福齐天,遇难呈祥,并寓全家和乐,五谷丰登。

  八仙糕

  清光绪年(1881年),慈禧太后因内忧外患,终日心绪不宁,加之素来生活奢侈,好嗜肥甘,致使肝脾受损,她整日“郁闷不乐,少食不饮,恶习使溏”。太医会诊,认为是“木郁土弱”,经太医推荐,由御医李德立处方,李据太后主症,未开汤药,而建议以陈氏八仙糕略作加减进服。不料,太后食糕几天,即感效验,食欲大增,呕吐亦止,精神转佳。由此,太后笃信此糕,平时有病无病,都要嘱人备好八仙糕,以供她随时食用,至晚年亦未间断。

  其实,八仙糕在清宫中使用并非始于太后。在乾隆四十年左右,太医院的御医就将陈氏八仙糕增减化裁,调整分量,精心制成了清宫特有的糕点,供皇上服食。据清宫脉案及《用药底簿》记载:乾隆皇帝一直到八十余岁,尤常服之,清宫配方档案上评价说:“八仙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之方,扶养脾骨为主,屡有奇效”。加之此糕色香味俱全,少药味,类似小食点心,病时可疗疾,饥时可充饥,故清宫数代,上至皇帝宫妃,下至宫眷太监,不分老幼竞相食用,视八仙糕为补益“增寿灵丹”。

  我国古代历来强调“医食同源”。八仙糕就是在传统制糕基础上加入了某些保健强身的药物。它首载于明代医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一书中,为陈氏的家传秘方。组成及制法为:人参、山药、茯苓、苡仁、莲肉各300 g,糯米2.25 kg,粳米5.25 kg,白糖1 250 g,白蜜500 g。先将人参五味药及糯米粳米研成细末,和匀;又将白糖和蜜炖化,与上药、米粉混合,随之摊铺蒸笼内,切成条糕,蒸熟,再用火烘干,于瓷罐中密贮。清晨或平时饥时,取数条用白开水泡服或干食均可。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