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政管理

刘长明餐饮江湖实战兵法《开餐馆的滋味》,论述以味为本

2013/7/3 20:26:37
有一天,四川行业协会告诉我,某五星级饭店正在搞创新菜品展示会,希望我带一些厨师去参观。我们走进这家富丽堂皇的酒店菜品展示大厅,看到很多菜品光彩照人,行业人士个个啧啧称赞。我仔细一看,很多菜品是用鲜花和水果作主料。回来以后我立即召集大家开会,说鲜花和水果做菜当然好看,但菜品是以味为核心的,用花卉做菜只好看、不好吃,水果做菜味道也偏甜,这不应该是川菜的主旋律。中国人的口味格局,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川人更是喜欢浓味、浓香和冲击力强的菜品。展览的菜品作为配角可以,但不能作为主角,这种菜品多了,生意肯定好不了。过一段时间,我们再去那个五星级酒店考察,那些菜果然已经被淘汰。

大蓉和以味为本

基于这些教训,我提出“做卖得出去的菜”这样的理念。菜肴首先是用来吃的,其次才是好看,做菜的最终目的是要卖得出去。雕龙刻凤能饱眼福,但不能饱口福,不符合顾客的需求,不是大蓉和的取向。我要求厨师们做菜时坚持“以味为核心”,然后再满足多层面的需求,也就是说先满足好吃,再满足好看,决不要把次序颠倒了。

现在市场上的原材料都大同小异,你能买到,别人也能买到。想超过别人,只能在调味上想办法。为了把味道做好,我们专门开调味品会议。通过对过去最为卖座的产品仔细分析,发现这些产品分别属于鲜椒、蛋黄、葱椒、青椒、酱香、清汤味型系列。这些大蓉和独创的味型,与烹饪书籍中介绍的传统川菜23种味型很难对上号。这恰好证明调味极具创造性,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确定味系以后,再在产品上横向发展,形成系列产品,才能产生餐饮整体的艺术感、企业整体的个性和整体的征服力。

在味道的调制上,只有制作标准,而没有质量标准,谁的味道更好不能一概而论。其实,这正是中国餐饮的魅力所在。正是它的不确定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菜百味。如果非要有标准的话,唯一的标准应该是“好吃”。对于餐馆来讲,所谓“特色”主要就是口味特色。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最好,就是特色。有人说,现在要吃特色、吃环境、吃文化,但文化不是空的,人家到餐馆来吃饭,首先要的是口味的满足,你的文化主要通过菜品本身来反映,而不是搞书画展览。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又以味为核心,自古便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之说,后来有人加上臭酶麻糟鲜,变为十味,这些都是基本味。基本味相互调和,便有了复合味。餐饮理论把川菜的复合味归结为23种,是味型最多的菜系。经过历史的演变,川菜到清末民初已形成稳定的格局,这些复合味型和几百个经典菜品百余年未变,蒜泥味、荔枝味、鱼香味、怪味、麻辣味、姜汁味、家常味、煳辣味、泡椒味,川人如数家珍,已没啥新鲜感。厨师都希望看到自己的菜卖得出去,客人吃得干净。当他们发现自己做的一些传统菜卖不出去时,就明白了推陈出新的必要。

川菜在调味上有一些独到手法,特别善于在复合味的基础上体现香辣。成都的红油是用“二金条”辣子炼出来的,成熟的二金条辣子红得艳丽,看似火辣,其实辣得温和,炼出来的红油把辣椒的香味充分调动出来了,特别诱人。这应该是川菜调味的优点。但我们也看到一些误区,例如有些厨师做菜,干红辣椒铺天盖地,整个把主菜遮住,既不好看,也不入味,还白白浪费大量辣子。这样的菜不叫调味,只能叫堆砌,把不相干的原材料堆放在一个盘子里而已。

我一直认为,川菜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毛病,就是入味不深,一次性成菜时味道更难深入。在调味上,湘菜讲究“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好吃,就在于它的口味深沉,深入骨髓。比如小炒肉,生肉和青椒等调味品一起下锅炒,成菜后颜色虽然不怎么好看,但味道特别好。川菜入味不深,可能与放盐偏少、咸味不足有关。咸为五味之首,是所有味道的基石,没有咸味则其他味道都没有意义,甚至甜味都要靠盐调动出来。盐放得不够,味道过淡,会明显影响菜品的口味,所以我一再要求厨师把握好放盐的尺度,要放得恰到好处。把盐放好了,这个厨师就达七成功力。开始阶段我甚至要求宁可多放,不可少放,很有点“宁左勿右”的意思。有一次,一位老客人说有一道菜味道咸了,服务人员解释了半天也没用,我对服务员说,你去告诉他,咸是我们的特色。这位客人听后说:“你们真有办法,还把我给打发住了。”

川菜是不是可以开拓更多味型呢?应该可以。这正像色彩,红黄蓝是绘画三原色,用三原色可以调配出无穷无尽的复合色。也像是音乐,七个音阶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乐曲。如果把调味视为艺术,那么味的组合也同样可以变化无穷,只不过大味必巧,巧而无痕,要做得出神入化才行。这就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做就做到最好,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很多厨师习惯于固守传统,自我意识很强,不愿意学习人家的长处。所以我们一般都用自己培养出来的厨师,从来没用过大师、名厨。自己培养的厨师没有名气,比较容易接受大蓉和的创新理念,而且他们年轻,学习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关键时刻敢拼、能拼。

创新味型

大蓉和在产品上以“味”为先,要求产品味道厚、回味深、香味浓,不喜欢平平淡淡。就拿开门红来说,上菜后先喝一口汤,给人很强的味觉冲击力,不觉胃口大开;装盘漂亮,器皿大气,颜色鲜艳红亮,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一定要把每一种味型都做到极致,才能使客人记住。在创立之初,我们凭着几个经典的系列产品成功打下了江山:开门红系列中的开门红、奶芋排骨;葱椒系列中的葱椒鸡、葱椒肚;蛋黄系列中的蛋黄蟹、黄金虾、金沙玉米、蛋黄黄瓜;酱

卤系列中的酱猪手、酱猪尾、酱猪肘等等。后起之秀有青椒系列、石锅系列、干锅系列等,其中青椒鸡杂、石锅三角峰、清汤全家福等产品也很受客人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是与传统川菜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味道上有新鲜感。

大蓉和研制开门红时,无意中创出了一个鲜椒味型。利用这个味型,我们开发出了一个大系列的鲜椒菜品。鲜椒味与湖南的剁椒味不太一样,剁椒有腌制的,也有鲜椒剁出来的,一般还加豆豉或豉油,带有豆豉味回甜的感觉。鲜椒味则不加豆豉,重在调汁,突出爽辣咸鲜,所用剁椒也不加炒制,有一种新鲜的冲击力。

花椒系列也是一个新味型。其中的葱椒鸡采用了青花椒、大葱与日本烧汁相配合。花椒通过大葱的催发、烧汁鲜味的浸润,出现一种温柔的清香味道,得到客人的喜爱,成了川菜的经典菜,各地餐馆争相效仿,青花椒也因此成了原材料市场的抢手货,盘活了一个产业。2008年,四川青花椒的产值超过了10亿元。

继鲜椒味型和青花椒味型开发成功以后,我们将红辣椒改为青辣椒,与青花椒结合调味,再选用四川最有特色的河鲜,即黄辣丁中的三角峰,研制出石锅三角峰。这款菜,麻辣烫鲜皆具备,肉质细嫩香美,在2008年创造了400万元的营业额。为此,中央电视台专程到成都探寻这道菜的奥秘,播放了半小时的专题节目。他们原计划拍摄3天,结果用了7天,没有收我们一分钱,完全免费,替大蓉和做了个大广告。节目播出后,几天之内我们接到无数电话,都是要来学做这道菜的。

金沙味型系列菜品也给食客带来了新感觉。我们采用盐蛋黄炒制的金沙蟹、金沙玉米虾、金沙玉米派等菜品高雅脱俗,咸鲜清爽,酥香化渣。

面对同样的原材料和调味品,不同的厨师能调制出不同的味道,带来不同的味觉享受。通过调味给人带来的震撼,餐饮业可以体现自己的个性,形成特色和风格。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伯清在大蓉和就餐后说:“大蓉和的菜搭口就清清楚楚。”但现在我们的产品可说是经典突出、参差不齐。随着市场的发展,菜品制作中的原材料和调味品都已高度透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调味出新也越来越不容易,后厨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在已成熟的味系中扩大产品厚度,是今后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


刘长明开餐馆十年,火爆十年,顾客天天排队等座,营业额连年攀升,创造了餐饮界的奇迹。在大蓉和创业十周年之际,刘长明先生亲自执笔,编著餐饮江湖实战兵法—《开餐馆的滋味》一书并即将发行,以“摆龙门阵,讲道理”的方式阐述餐饮经营管理方略。此书被业内同行称作“国内首献—餐饮江湖的红色兵书”。订阅咨询:013882262213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