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白族“奇食”话吹肝

2017/7/21 16:51:36

  “云南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云南较之内地,食中怪事甚多。吹肝,色泽酱红、剖面如网状,制作工艺独特,生活在老山之麓、洱海之畔的白族同胞,几乎家家户户都爱做这传统佳肴,且手艺不凡。

  关于吹肝的来历,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徐霞客徒步来到滇西考察闻名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丽江木土司就用吹肝来款待他,徐霞客食后赞叹不已,称之为“奇食”,并在《游滇日记》中作了很高的评价,使得这道佳肴,名声远扬。

  制作吹肝最出名的,当属鹤庆坝子南部的甸南。在当地独特的饮食方面,甸南妇女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她们在饮食上追求一种精细,纯自然的,既可保健,又能解馋的精品路线。讲究用料、刀功与色、香、味的完美搭配,注重食物在器皿中摆设拼盘的视觉效果。就如她们的刺绣一般,可称是天下一绝。甸南妇女的这种美食理念,在吹肝的制作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和完美。可以说,品尝过了吹肝,也就品尝到了甸南妇女独有的手艺。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过后,甸南白族人家就忙着杀年猪,这也是腌制吹肝的好时节。天刚蒙蒙亮,就听到从村子里传来猪的叫声。听到叫声,村里的许多人,都可以到杀猪的人家,尽情地一饱口福。

  宰好了猪,趁着猪肝还有些热乎气,性急的杀猪匠,已经将猪肝上的胆管割开口,除留一个大的外,其余的全部用线扎紧,用玉龙雪山上淌下来的纯天然雪水冲洗猪肝。接着,用一节特制的空心竹管插入大胆管之中,边向内吹气,边用手轻轻拍打猪肝,使之扩张,此时的猪肝体积会暴增一倍多,像个烧透了的肥板鸭。

  能干手巧的甸南妇女,已经将前一天准备的佐料摆好了:有自家园子里种出来,红通通香脆脆的新辣椒面,有本地产的小香葱,有鹤庆东山出产的油红色花椒面,还有传统醋厂生产的老陈醋,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明清时老配方酿造的名酒——鹤庆乾酒。将这些佐料拌好,一勺一勺地灌入猪肝中,然后在猪肝外面抹上一些精盐,用麻线扎紧口子,将这个展翅欲飞,有些像雄鸡似的吹肝挂在屋檐下,任其自然吹干(以半阴凉的环境为最佳,制出的吹肝口感适中)。为了防止吹肝在晾晒时干得不匀称,还要用玉米芯子或竹片撑开肝叶,以防止生蛆或干不透时产生异味。

  经过一个冬天风霜的吹打,到春节或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之时,取下吹肝,用温水清洗致软,即可炖、可煮、可蒸,随食随取,极为方便。

  吹肝凉片,堪称凉菜中的佳品。吹肝用微火慢炖,让里面的调料浸渗到猪肝的各个部位。把煮好的吹肝捞出晾凉,切片置入盘中。吃吹肝片,关键在于那碗蘸水,其中的调料是非常讲究的,一定要用上好的鹤庆醋厂生产的漆醋(因酿制工艺独特,颜色像黑油漆而得名)或杨梅酱加上山间头茬香椿、用泉水浇灌出来的芫荽、自家手工冲出来的鲜辣椒面、金沙江边种出来的草果面等,味道才算得上正宗。端上桌的肝片,切面呈蜂窝状,有无数小气孔,如海绵般吸水,调料已经均匀地渗透到吹肝的每一处,原汁原味的高雅淡香,袭人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夹一筷入口,酸香浓郁,清爽开胃,略带甜味(肝糖元水解所致),非常好吃, 就是平日里含蓄的谦谦君子,此时肯定也不会顾及什么了。

  吹肝也可切片夹火腿、腊肉等蒸食,风味独特,开胃健脾,营养丰富。难怪这佳肴成为当地白族同胞招待宾客的上品。

  食用吹肝时,当地还有个习俗,即每位客人只能吃六片。为何只能吃六片吹肝呢?这与历史的渊源有关。

  传说,唐代初年,云南洱海一带居住着六个少数民族部落,史称“六诏”,他们是白族的始祖。每年向唐王朝进贡礼品时,总是每“诏”一份,而大唐的回礼也是每“诏”一份,“六礼”。所以白族同胞依据祖先留下的习俗,流传至今。再者,这里的白族同胞通晓汉语,他们用汉语中的谐音字,取吉利蕴意丰富生活——“六六三十六,有福又有禄”,以示庆贺。

  吹肝在制作工艺和调料选取上,讲究的是不受任何污染的纯自然品质,堪称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这样的好东西,有机会到鹤庆可千万别错过了!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