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名吃

淮点一绝-淮安文楼汤包

2017/9/1 12:53:32

  淮安文楼汤包是淮扬菜系中琳琅满目的美食中的一朵奇葩,和“淮饺”、“汤面饺”并称为淮点三绝。相传,早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就已味盖三城、誉满京都。[注:1]百年来,文楼汤包以其制作别致、味美绝伦的魅力而倍受青睐。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黄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凡来淮安的游客都以一品其美味为快。文楼汤包曾在五十年代参加过北京中国食品展览会,1983年荣获江苏省优质食品证书。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于“中华名小吃”称号。时至今日,这道名特美食,一直闻名遐尔。

  1 风味特色形成剖析

  文楼汤包以个大、皮薄、馅多为显著特点,成品直径达10厘米,高3厘米,皮薄如纸而不破,口张汤满而不溢,晶莹透明,透过腾腾热气,从包口可见蟹油滚动,食之,汤鲜味美,爽滑不腻。其风味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选料严谨

  此道名点用料虽然极其普通,但选料非常讲究,猪肉、猪皮、母鸡、面粉均为常用烹饪原料,但选择不当,汤包的质量和风味就会大为逊色。

  因此,鸡宜选用淮安当地所产的头小体大、肥壮细嫩、鸡脯丰满、饲养期一年以上的农家散养母鸡。用这种鸡制汤时,鸡肉和鸡汤具有香鲜肥浓、异香扑鼻、脂肪丰富、滋补性强的特色。蟹用秋天鲜活肥蟹,取其膏满脂肥,猪皮宜选皮白无毛根的鲜肉皮,面用精白面粉;猪肉宜选用肥瘦相间、皮薄肉嫩的新鲜硬肋五花肉,这种肉质地柔嫩,恃水量高,经过加热后,鲜香柔嫩、肥而不腻、风味突出。选择五花肉除突出鲜香柔嫩的风味外,因五花肉比重轻,汤包蒸制成熟后能均匀漂浮于汤汁中,而用纯瘦肉比重较大,由于受热脂冻溶化,瘦肉沉于包底,增加了包子底部的重量,使汤包在装盘时易破损,同时,瘦肉也缺乏滋润的口感,使汤包的风味逊色。

  1.2 妙在制馅

  文楼汤包的馅心以汤为主、料为辅,利用肉皮的胶原蛋白使汤凝固,包馅时是脂冻,加热后脂冻受热呈汤汁,鸡丁等辅料浮在汤中,这也是文楼汤包有别于酵面小笼汤包的精妙之处。制馅先制汤,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好火候关。制汤时火候的掌握及运用非常重要。制汤原料经过洗涤、焯水后即可下锅煨煮,汤开后,及时撇净浮沫,改用小火长时间煨煮,使鸡肉、猪骨、猪肉中的谷氨酸钠等呈鲜味的物质逐步溶解到汤中,从而使汤汁变得纯厚。小火煨煮,水分发挥少,耗汤少,不必中途添水,保持原汤原味,利于突出风味特色。

  二要控制好原料成熟度。五花肉和母鸡煨至八成熟,要及时出锅冷却切丁,可保持原料形状和软嫩鲜香的特色。猪皮和猪骨可长时间煨煮、肉皮软烂,便于剁成细茸。

  三要把好稠汤和调味关。将剁成细茸的肉皮、切成丁的五花肉、鸡肉等原料放原汤锅中继续加热至汤汁浓稠称为稠汤。这一过程既是调配料滋味进一步相互渗透、影响、互补、融化到汤内的过程,也是决定汤汁浓稠度的关键。汤汁过浓,冷凝后馅料则老,汤汁浓度不够,则馅料难以凝固。稠汤前要将原汤先过滤,去净废渣碎骨,放干净锅中进行,还要用手勺经常搅动,防止粘底,汤浓时,用手勺舀汤徐徐下倾,见汤汁晶莹明亮,丝丝缕缕而不断,此时汤汁浓度最好,加入绍酒、精盐、白酱油、味精、虾籽、葱末、姜末、白糖进行调味,调味时要突出汤醇、肉香、蟹鲜的特色。加入适量绍酒,能除去原料轻微的腥燥异味,增添鲜味,突出特殊风味。白酱油提鲜,辅助精盐定咸味,但咸味不宜重。葱姜能除异味,增加辛香味,使汤馅香味四溢,浓郁持久。白糖能调和诸味,矫正滋味,增加适口性。味精、虾籽使鲜味倍增,诱人食欲。汤汁稠好出锅后,要及时冷却并经常搅动,使鸡丁等料均匀分布在凝冻中,再用绞肉机绞碎加入傲好的蟹油拌匀成馅。

  1.3 精在制皮

  汤包面皮薄如纸,并不是夸张,刚出笼的汤包,里面的汤汁晃动,蟹黄清晰可见,足以说明坯皮加工的精致程度。文楼汤包的坯皮用的是冷水面团,调制面团时,面粉要选上白精面,取其面筋质含量高、筋力大的优点;用冷水和面又充分利用了冷水面团色泽洁白、质地细密、韧性强、成品口感爽滑的特点;在调制面团时加入少量精盐(1~2%),又进一步增加了面团的筋力,使面团结构更加细密,俗话说:“碱是骨头盐是筋”,就是指盐能增强面团的筋力而言。控制好掺水量也是关键。每斤面粉掺水150克左右,保证面团的硬度,掺水时要分少量多次加入,先拌成雪花片状,用力捣成团后,再反复揉搓使面筋网络形成,保证面团光滑。最后是醒面,时间半小时左右,使面团中的淀粉颗粒吸水均匀,提高弹性和光滑度。

  而擀皮在汤包坯皮制作中最能体现工夫,文楼汤包的坯皮直径可达18厘米,要求圆、薄均匀,四周透明,中间略厚,稍有暇疵都不可用,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是擀不出精度如此高的坯皮的,若坯皮不过关,汤包在蒸制或出笼过程中就会出现漏底跑汤,前功尽弃。

  1.4 成形独特

  包馅时的手法,决定汤包成形时的质量。文楼汤包在包馅时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使文楼汤包具有独特的成形效果。极薄的坯皮在包馅时稍有不慎,就会破损。方法是:左手握皮,右手上馅,两手再将坯皮轻轻并起,淮安当地俗称“掐包子”, 用左手三指托住上好馅的包子,两指(拇指、食指)并拢夹住包口,右手轻推,使包口并拢后摘下剂头。成型的汤包生坯成腰圆形,包口呈菊花状。“掐包子”和“摘剂头”可谓用的都是巧劲,用力轻,包子掐不紧,馅心不实,汤包成熟后,形状不饱满;用力重,易撑坏坯皮或包口处成疙瘩,达不到口张汤满而不溢的效果。

  1.5 食法雅致

  文楼汤包做得讲究,吃得也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说的是将汤包拾到碟子里的技巧和吃包子的方法。汤包蒸好后,连同蒸笼一起端到顾客桌旁,当着顾客的面,将刚出笼的汤包一只只完整的撮到碟子里,一秒钟的“举手之劳”,就有苦学几年而大器未成的,蒸好的汤包馅料全化成了汤,包子的皮又很薄,必须具有娴熟的技艺,才能运用自如。入碟汤包,热香鲜美,倒上香醋,撒上香菜、姜米、用吸管吸而食之,别具雅致。尤其是当着顾客的面撮包子,本身就带有一种技艺性表演,在先开窗,后喝汤的同时,尤如正在品味着淮安传统的饮食文化。

  2 演变与创新

  文楼汤包是脍炙人口的淮安地方风味名点,诞生于古镇河下的文楼饭店(现淮安区北门大街819号)。据《淮安河下志》记载,明清之时,河下“盐、漕、河、关四利咸沾其溢”。[注:2]极大的刺激和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仅河下当时就有很多有名的餐馆和名菜。如“宴乐饭店”以制作“长鱼席”和蒲菜最负盛名。

  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饭店和从厨者不断精研技艺,对菜点品种进行改良和推陈出新,为文楼汤包的诞生起了直接作用。文楼创建于清嘉庆年间(1817年),原名“友楼”,后因店主陈家出了一名秀才遂更名“文楼”,兴办之初,只卖清茶、早点,后来才逐步增设了涨蛋、卤肉、煮干丝等。不难看出,文楼当时的店主根据市场需要在不断的增设和改良经营品种,其中的涨蛋就是一例,继承了明代涨蛋的经验,结合家常炒鸡蛋,从烹饪方法和原料上加以改良,创新出“文楼涨蛋”,并一直作为文楼的特色菜。而汤包的诞生,经过两代人,三步曲,才由“蟹黄猪肉饺”经“酵面蟹黄猪肉包”发展而来。经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将酵面皮改成水调面,将肉馅改成脂冻馅,优化了工艺,改善了风味,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每当重阳前后,螃蟹上市,文楼汤包便开始供应,品尝者络绎不绝。淮安有句歇后语流传至今:“文楼的汤包----吃得等不得”。由此可见当时生意之兴隆。

  如今,文楼汤包的做法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还没有形成系列风味。创新之路,一、在凝冻原料的选择上,更加开阔些,如:鱼皮,鱼翅、蹄筋等;二、灵活调整辅料,如增加食用菌类原料,使之荤素相补、营养丰富,适应现代饮食潮流。淮安文楼汤包这一传统名点必将焕发出浓浓新意。

  [注:1] 三城:指当时的淮安设有漕运总督部院,淮安府第和山阳县衙,构成了老城、新城和联城三城布局。

  [注:2] 盐:即淮盐,古时两淮是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素有两淮盐利甲天下之说。

  漕:漕运即古时国家皇粮战备储备用粮的指挥调度总枢纽。

  河:古时,国家治理黄河、淮河、泗水等河道的工程指挥部。

  关:全国四大榷关之一的淮关在古镇河下。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