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

筵席的分餐与合餐

2017/8/6 12:50:49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遵循一条共同原则,此即对财产的共同占有和平均分配。各人领到食物后都站或坐着吃,这乃原始的分食制。

  从殷商至南北朝,我国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席地而坐,稍讲究点就是铺上筵席。天子五重席、诸侯三重、大夫两重,形式为一人一食案,一人一馔品,也是一种分食制。讲排场的贵族们还列鼎而食,《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记述,按当时“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亢士三也。”各吃各鼎里的食物。

   战国时期,《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礼贤下士。对前来投奔食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而且与自己吃同样食物。一天夜晚,孟尝君请新来投靠的侠士。宴会中,有一侍从无意中挡住了灯光。其中一位侠士认为这里有诈,一定是自己食品与孟尝君不同,不然侍从何以遮住灯光于是怒气冲天,放下筷子,欲离席而去。孟尝君为了说明真相,亲自端起自己饭菜给侠士看,以示大家用同样膳食。如果当时是合餐,那侠士就不会产生怀疑。

     又是《史记·项羽本纪》载:秦末,楚汉相争,刘邦之父被项羽所俘。其后两军相持,项羽派人对刘邦说:“今不急下,我烹太公。”刘邦说:“吾翁即若(汝)翁,必欲烹而(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可见当时宴席是分餐的,才有此种形象的比喻。

   南朝时代,据《陈书·徐孝克传》说: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宣帝宴饮时,对摆在自己案前馔食一口未动。可是当散席后,他案前的馔品却明显减少了。原来,徐孝克将一些馔食悄悄带回家孝敬老母了。这使皇帝很感动,并下令以后参加御宴,凡是摆在徐案前馔食,他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带一些回家。这故事也证明当时实行的是一人一份的分食制。

   从古代绘画和考古发掘中,也可找到在唐代以前实行分餐制的佐证。从出土的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却从未见多人围桌欢宴合餐的画面。从出土的实物中,也是一张张低矮的小食案,仅能供一人使用,说明分餐时一人使用一案。

   可见在我国历史上,曾在漫长时期里筵席上都实施分餐制,食物雷同而食案不同。这恐怕不会像现今从卫生角度实行的制度,主要是由阶级地位、尊贱理念使然的一种严格餐饮制度。

   到了唐代,才逐渐演变为筵席的合餐制。据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现,人们围坐一桌进餐。当然,由分餐变合餐,这其间还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也许人们虽围坐在一桌聚餐,但馔食乃是一人一份,后来才渐变为大家同夹一碟菜、同舀一盆汤羹的会餐场景。

   自唐以后,无论史料记载或民间小说,官府设宴,平民请客,其筵席都是合餐制的。近代拍摄电视或电影,凡有筵席的镜头都不曾出现分餐独食场景,以显热烈隆重、有和谐之美。

   明代发明了八仙桌,清代又出现团圆桌,这无疑都促进了合餐制的发展。清代学者林兰痴曾描述:“桌取平方,平此无棱角,曰团……,方桌俗称八仙。此则团圆围坐,可容十位。……偶来三五知己,观月赏花,便酌小饮,围坐桌中。忽有不招而至者,不妨再留,以添坐位,较之方桌仅可八人入甚便矣。”可见,世面上,不单筵席采用团圆桌,就是今看来似小吃、茶点之类,朋友偶而相聚小酌也用圆桌。倘若是小炒,自然是觥筹交错、杯盘狼籍。现今,无论酒楼或家宴,筵席上,大多都众筷大战肴盘、诸匙共啜羹盆,在津液交流之中溶入情感融洽,美其名曰:“愈吃愈亲”。直至出现“非典”之时,才唤醒国人。于是有识之士提出团桌聚餐尚无不可,但须公筷公匙最好,分餐嚼饮为佳。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