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政管理

李建国支招鲁菜发展

2009/6/20 22:30:34

面对着川菜、粤菜等外来菜系的群雄逼宫,有人提出“传统鲁菜正在没落,鲁菜正在被其它菜系蚕食”的言论。作为中国鲁菜特级烹饪大师的李建国并不这样认为,“无论哪个菜系想在齐鲁大地立足,必须吸收当地的餐饮特色,从而适应当地消费者的口味。这些菜系必将被鲁菜同化,鲁菜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孔府菜:守着金饽饽睡大觉
  
谈到作为鲁菜重要分支之一的孔府菜,李建国感触良深。李建国的恩师是我国鲁菜大师、孔府菜的挖掘者王兴兰女士,回想当年老师潜心研究孔府菜的情形,他仍觉历历在目。为了让孔府菜重新焕发光彩,王兴兰不厌其烦地试制,记不清多少次推翻重来,终于让孔府菜在孔膳堂与食客见面。“现在的济南,打孔府菜招牌的菜馆几乎见不到了,虽然我省个别地方也有孔府菜,但是烹饪技术与文化结合的也不好。”李建国说。
李建国告诉记者,孔府菜,又称为宫廷菜、官府菜,它对技术工艺要求甚高,但它的独特之处更在于:把饮食文化与孔府文化完美结合起来。“孔府菜里许多菜品都带有浓厚的孔府气息,吃孔府菜不仅仅是吃菜品,更是吃一种文化,享受一种氛围和情调。”李建国说。作为一名资深餐饮人士,李建国认为,目前社会各界对孔府菜的认识远远不够,他建言:“许多外地的精明商家早已利用孔府文化大做文章,而我们作为发源地却没能利用好这个资源,在守着金馍馍睡大觉。其原因关键是意识不够,对这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开发缺乏经验和魄力。在这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利用好。”

老字号:单靠字号难复兴
  
对于目前济南老字号的复兴,李建国认为,老字号单靠字号是难以复兴的,老字号的复兴应坚持“名店、名师和名菜”的“三名”原则。李建国说:“其中名师是关键,只有名师才能做出名菜,有名菜方能成就名店,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对名菜的概念,他解释说:“不能完全照搬传统,而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生命力,要经得起市场检验。”
  
面对餐饮市场上群雄逐鹿的局面,部分老字号鲁菜店的经营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对于老鲁菜名店,李建国建议:“老字号贵在一种坚持,只要坚持留住了名师、名菜,就能留住自己的特色,草包包子铺就是一个好例子,他坚持留住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至今生意火爆。”
对于目前一批大小不一的鲁菜馆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巷尾兴起,李建国认为,这些鲁菜小店的蓬勃兴起,似乎是在寻找过去的感觉,也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怀旧情感,这为鲁菜的复兴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

鲁菜亟需突破人才困局
  
李建国介绍说,鲁菜振兴亟需突破人才困局。目前鲁菜烹饪界烹饪技术拔尖人才少,技术全面的少,高等级厨师、技师站灶的少,干管理的多。很多厨师把干好烹饪作为另攀高枝的跳板,并未树立起职业意识,给一线厨师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山东厨师队伍整体文化偏低,审美观不很高,造成菜肴文化含量低,菜肴的民间传说、典故文化等附加价值不高。
  
李建国认为,鲁菜要发展,离不开舆论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但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大量愿干、能干的餐饮从业人员的努力。李建国说:“一个好的厨师不能只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应是多面手,要深入一线,坚持实践,目前许多名厨做不出名菜就是因为管事多了、干事少了。”
  
李建国建言,鲁菜的辉煌是历代厨师创造的,包括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鲁菜振兴在人不在料,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行业的努力,唯如此,鲁菜的发展提高步伐才会越走越快。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