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政管理

光环背后 我真实的厨艺世界

2010/6/12 15:43:14
——专访中国烹饪大师、青岛饭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苏国渊

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在成功、鲜花、掌声的背后,总闪烁着辛劳的汗水,总隐藏着数之不尽、不为外人道的故事。当浮华散尽,抹去那些成功者的光辉面纱时,人们才能从他们认真的眼神、踏实的步调中读懂成功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情境。

  第一次接触到苏国渊——这位中国烹饪大师,他的彬彬有礼、谈吐俊秀,除了让人印象深刻以外,也不禁让人产生一种好奇感。这位写得一手好字,举手投足间充满文人气质,头顶着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鲁菜特级大师等头衔的中年男子,在任何人看来无疑都是一位成功人士。在他成功的背后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揭晓,那就跟随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三尺灶台,练出一手本领

  巧

  有句俗话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里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无巧不成书”,于是才有了一个又一个别样的人生。在说起自己如何会进入厨师这个行业的时候,苏国渊只用了一个字——巧。

  当时他刚初中毕业,一心想找份工作。可是70年代初要参加工作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偶然一次机会,听说青岛饭店正在招厨师学徒,苏国渊为了谋生就去了。刚开始对于每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的日子,苏国渊心里非常别扭。因为这份工作在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苏国渊看来,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对于学习各种烹饪技术,他也不十分用心。

  苏国渊的这种情况被他的师傅任荃看在眼里。师傅觉得他还是有些学厨天赋的,便有心帮他,开始不断地做苏国渊的思想工作。无论是厨师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各种与厨师工作有关的事情,只要觉得能够提高苏国渊的学厨积极性,师傅就会不厌其烦地用它们来劝导苏国渊。在师傅反复的思想动员和影响下下,苏国渊也慢慢地开始认同厨师这份工作,工作热情也被点亮了。

  勤

  所谓好事多磨,正当苏国渊工作的激情愈来愈高的时候,却碰到了他厨艺生涯中最大的难题。

  由于青岛饭店是一家以鲁菜为特色的知名饭店,所以苏国渊在进入青岛饭店后,学习的自然是鲁菜。然而闻名于天下,被世人称为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自古以来就以刀工精细见长。当时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苏国渊,刀工已经不错了。但是对于这种情况,苏国渊的师傅却并不满意。原因就是苏国渊是个左撇子,拿左手持刀、下厨。这在当时的年代是受到传统思想排斥的,所以在师傅的强制命令下,苏国渊开始了他艰难的“换手”生涯。

  要让左撇子习惯用右手干活,就像要普通人从右手改换左手干活一样困难。更何况还要用右手拿刀切菜,不仅要会切,还得切得好,这中间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虽然面前的困难是巨大的,但对于已经开始热爱厨师这个行业的苏国渊来说,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为了要用右手练好刀工,苏国渊在案板上拿菜的左手不知被切了多少次。即便到了现在,他的左手背上隐约还能看到残留的疤痕。除了手不停地受伤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困扰着苏国渊。

  由于那个年代的食物原料供应紧张,不仅肉少,就连普通的蔬菜也不充裕。为了能够练习自己的刀工,苏国渊养成了早来晚走的习惯。每天跟着早班工人一起开工,捡起被摘下的烂菜叶,然后积攒起来反复练习。靠着勤奋不懈的精神,几年坚持下来,苏国渊左手持刀的习惯改好了,而且刀工技艺更加娴熟了。在之后的厨艺生涯中,每当有人问及苏国渊精湛的刀工时,无不为这中间隐藏的“奥妙”感佩赞叹。

  融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苏国渊已经从当时初出茅庐的厨房小学徒,变成了全国知名的烹饪大师。对于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烹饪事业,苏国渊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融”,融合自身传统精髓文化;融合其他菜系优质文化;融合时代进步文化。

  在他看来,每种菜系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作为一名优秀的厨师,要做的工作绝不仅仅是烹饪出一道美味的菜肴,更重要的还是传承和发扬中国各式菜肴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同时还要讲求文化包容,无论是对中国菜,还是对世界各国的其他菜式,都要善于取长补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带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在传统菜中做出创新菜。

  而对于自己一直追随的鲁菜,苏国渊的感触更是深刻。

  这些年来,鲁菜的发展曾经一度受到其他菜系的挑战,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何才能让鲁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去,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鲁菜,了解鲁菜,这些都是苏国渊一直以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曾经有人把传统鲁菜的特点评价为“三乎乎”——即黑乎乎、黏乎乎、油乎乎。意思是说鲁菜的色泽过重,勾芡过厚,菜肴过油。为了改变人们对于鲁菜的负面印象,让鲁菜能够适应当今的消费市场,苏国渊对传统鲁菜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最主要做到清淡、少油、少芡,在色泽上也不那么重了。通过不断改进自身缺陷,吸收别的菜系的优点。这些年来,鲁菜不仅走出了困境,在新式菜品的发展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受欢迎程度也是大幅度提高。

立足青岛饭店,再现鲁菜文化精髓

  青岛饭店是我的舞台

  在霓虹灯闪烁的现代都市中,是否还有人曾留意过那些“老字号”店面,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讲,或许那只代表一个区别于流行元素的符号,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那是历史遗留的痕迹,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

  青岛只有百年历史,却孕育了众多的“老字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许多“老字号”被无情地淘汰,也有许多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之后,脱胎换骨,重新焕发了青春——青岛饭店就是其中之一。

  在青岛如果说中山路反应了这座城市的变迁,那么青岛饭店,无疑见证了岛城餐饮业的发展历程,相信在老一辈青岛人心中,到青岛饭店排队买大包的一幕,是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伴随着城市改造,青岛饭店从中山路搬到了香港中路上,但很多人依然追随着青岛饭店,改到香港中路上来请客吃饭。于是青岛饭店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酒店林立的香港中路上站稳了脚跟。

  作为青岛饭店的技术总监、青岛饭店和烹饪协会的副会长,苏国渊和这家中国老字号名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第一次踏入青岛饭店开始,这里便成了苏国渊最重要的人生舞台。有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将青岛饭店这个舞台打造的更加出彩,几十年来,苏国渊付出了很多。1989年评比的全国劳模里就有苏国渊的身影,而这个荣誉和他常年以来兢兢业业、不知疲惫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为了能为饭店办更多的实事,他多年来主动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即便是后来成了饭店的技术总监,他也一直奋斗在岗位第一线上。

  鲁菜的独特魅力

  鲁菜,诞生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齐鲁大地上。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鲁菜凭借自身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

  长久以来,青岛饭店一直坚守正宗鲁菜这块阵地,并致力于海派鲁菜的打造。苏国渊说:“海派鲁菜是鲁菜的佼佼者,蕴涵着齐鲁大地丰富的烹饪文化,其中包括至圣经典的孔子饮食理论与思想。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青岛海域出产的海捕虾、刺参、加吉鱼、蛤蜊、海蛎子、带鱼、牙片鱼、鲍鱼、鲅鱼等独具特色。此外,青岛人乐于吸纳与创新,青岛所经历的历史使青岛菜中还隐含有世界各地的烹饪技巧与调味窍门,这一切,使海派鲁菜的生命力旺盛不衰。”

  不过青岛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饭店行业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如何通过掌握自身特色使饭店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是苏国渊时刻为之奋斗的方向。他通过努力尝试、不断地改进青岛饭店的鲁菜制作方式,不断地革新、提升菜品质量。少油、少盐、讲究原料,真正的做到了菜肴的常吃常新,从而在其他竞争对手面前显示出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也俘获了更多客人的心。

将鲁菜发扬光大,成就终生事业

  从青岛饭店的一个厨房小学徒,到青岛饭店股份有限集团技术总监、青岛饭店与烹饪协会副会长;从对厨艺的一窍不通,到成为首批中国烹饪大师、全国劳动模范、高级技师、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国鲁菜特级大师。苏国渊用自己的汗水和坚韧,完美诠释了许多人对成功的定义。在谈及自己的这些成绩时,苏国渊的表情却是从容而淡定。对他而言过去的成绩,不过是他今后继续前进的“兴奋剂”而已!未来,他还有更多的目标想去实现。

作为一名鲁菜烹饪大师,苏国渊一直把传承鲁菜技艺、发扬鲁菜文化视为己任。为了能够将这门历经千年的烹饪艺术更好地延续下去,苏国渊培养了大批的烹饪精英。他介绍说,收弟子首先要人品优秀,其次是能吃苦耐劳,钻研技术。2009年他准备再办几个厨艺培训班,让更多有志于厨师行业的年青人能有学习的机会。同时,随着鲁菜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菜,为了进一步打开鲁菜的知名度。苏国渊也会经常受邀出席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各国举办的厨艺竞赛及烹饪交流活动。

如今已经55岁的苏国渊,平时除了为工作忙碌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听音乐和看书。他常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来钻研烹饪技艺;阅读、学习各种饭店经营理论;收集与烹饪有关的资料,把经典鲁菜和优质的新品鲁菜整理出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鲁菜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旺菜秘籍
所谓旺菜,多数可溯源到各地传统名菜,经创新改进、取精补拙,遂成为当今各菜系的代表之作、各餐饮机构的特色名菜、名店招牌菜等。其中大成者甚至在全国所有城市大行其道、久盛不衰。其强大生命力应归功于菜品自身的独到之处,或风味独特、或鲜美可口、或以独家秘方取胜、或以名优原料入馔、或以精良制作体现……

本站“旺菜秘籍”栏目已收录火爆旺菜、创新菜、名店名菜的详细制作工艺三千多款,另外在《独家秘技》、《会员专区》、《小本创业专栏》、《满汉全席》、《大赛菜品》等栏目里面也已收录近两万道各式菜谱,而且还在持续收录与完善之中。这些菜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解析详细,相信会对酒店经营者、厨房管理人员、专业厨艺爱好者以及名吃佳肴制作加工企业在菜品调整、新菜推出、经营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会员中心